1.我们读一些大部头的书如何写读后感?比如《论语》《庄子》这一类经典,已经有很多人写过了,如何写出自己的风格?
大部头的书,已经有很多名家进行解读,其实不需要我们再写读后感。我们能够写的,就是这些经典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这些经典指引下自己的反思。不一定读完一本书,我们都能写出读后感,就像我们吃了一顿饭,让我们对这道菜做一个点评。很多时候,我们只觉得菜好吃,却说不出究竟好吃在哪里。
所以,不用在意写不出读后感的问题,特别是对经典的解读。
2.如何把读到的转化为我所用?
有针对性的阅读。刚参加工作老师,需要学习如何管理班级,如何备课上课。可是我们在读《于丹读论语》,在读莫言的《酒国》,这些如何应用到教学中呢?
我们应该结合自己当前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比如想做课题研究,那就读李冲锋的《如何做课题研究》。不知道如何读书,那就读一下熊纪涛老师的《教师高效阅读秘笈》,刘波老师的《教师阅读力》,魏智渊的《教师阅读地图》。不会管理班级,那就读读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于洁老师的《我就想做班主任》,钟杰老师的《治班有道》。想学习写作那就读刘祥老师的《改变,从写作开始》。
读能解决自己急需解决问题的书。有些书,其实属于屠龙术,读了也用不上。要结合自身问题去读,尽量不要跟着别人共读,因为每个人遇到的问题不一样。比如我读《如何打造个人IP》,你如果没做公众号,就不适合读。
3.如何选择合适的角度写出高质的读后感?
第一,从情感入手。要带着情感写,写出真情实感。
第二,注意文体。不同的问题,赏析的关注点不一样。比如,读小说,要把握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概括主题内容,品味语言特色。
第三,从专业的维度,专业的视角。写读后感,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夸一个人书法写得好,不能只说“这字写得真黑啊”。
4.年轻教师应该阅读哪些专业书籍?
读一线名师的经验类书籍。如管建刚的《一线带班》,张祖庆老师的《我在小学教语文》
读管理学类的书籍。比如《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活法》《干法》《打胜仗的策略》等。
读励志类书籍。陆林叶的《长期主义》,李尚龙的《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持续成长》。
读名人传记。《褚时健传》《苏东坡传》《五百年来王阳明》《曾国藩传》等。
5.如何把碎片时间用来静下心来阅读?
用零碎的时间读整本书。熊纪涛老师告诉我们一种方法,把纸质书拍照,存在手机里。在开会前,坐公交车或者地铁的路上,睡觉前,都可以读两页。也可以利用手机读书App读电子书。好用的读书App有:当当云阅读、微信读书、藏书馆、豆瓣读书等。
读知网搜集的文章。(主题阅读)如果你想写论文,可以在知网上下载相关主题的论文通读。从这些论文中寻找切入点。
要有读书规划。读书要有自己的规划。比如今年我的主题是读历史专业的书籍,让自己变得更专业。所以在选书买书时,侧重于历史教学和教学管理的书。尽管有些书风评很好,可是与我的规划无关,毕竟精力有限,我也只能忍痛割爱。
随身携带一本书。在自己的包里随身携带一本书,读完一本再换书。当然也可以在车上、枕头边、沙发旁、书桌上放一本书,便于随时开展阅读。
读到好点子如何转化为我所用或写作素材?
读到好的点子,如何为我所用?其实,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读完一本书,一定要践行其中的一点,让自己做出一些改变,要立即去尝试。
改编为自己的金句。别人的好点子,好句子,要拿来使用,我们可以进行改编,要进行再加工。
要有思考后的心得。读书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行为,没有反思,就不会有进步。
6.如何汇总阅读素材?是按照书来,还是按照专题来分?如果是按照专题来分,一般又可以分成哪些专题呢?我现在的做法是每看完一本书,就把相关的笔记导出来放在一个文档,然后形成一篇小结,但小结涉及的范围不广,笔记也感觉多且乱。
学会对素材分类。读完一本书,做了一些笔记,不能读完就结束。做笔记时,要学会对笔记分类。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家校共育、班会课、读书成长、名人名言等,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归纳。
做标签。比如我读了一段话,可以复制粘贴在文档里,保存为:清单——如何做每日清单。我只要搜索“清单”,就可以在电脑上搜索到。
做好细化分类。平时读到好的文章,不要只点击“收藏”。最好的办法是转发的自己的微信群里(比如席延飞学习群、席延飞征稿信息群),我每周四晚上会整理这些群,把这些文章复制下来,进行分类保存。
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组织学校教师读书会成长共体方面有什么好举措?
很多学校有教师读书会,有老师专门负责,可是读书会不好做。总有老师自己从不买书,不参加读书会的分享活动,不在群里交流。怎么办?
第一,挑选有读书兴趣的老师参加。我们无法唤醒一位装睡的人。一位老师自己不愿意读书,我们逼迫他是没用的。一定要选择有读书意愿,乐于上进的老师。
选一些适合的书。老教师读一些养生的书,中年教师读一些育儿方面的书,可以吗?可以的。最起码这些书对他的生活是有用的。先读自己喜欢的,再读对工作有关的书。选书很重要,作为组织者一定要征求大家意见。
请高人来分享。不定期的找本区域的名人做读书分享。这是提升读书会品味和效果的好办法。
做好过程管理,注意留痕。读书会可以定期分享,举行分享会、读书沙龙、读书讲座等,要有美篇或者公众号,让会员的读书成果能公开发布,让我们的工作被人看到。
要有考评机制。每学期要对读书会的老师进行考核,要有激励机制。让老师知道表现好,认真读书,是有奖励的。这就是荣誉感。
8.怎样分辨哪些书适合深度阅读,哪些书适合浅读?
值得深读的书籍。与自己专业提升有关的书,一定要啃读,要精读,深度阅读,反复阅读。
可以浅读略读。小说,励志类的鸡汤,学生读的一些书,我们可以略读。略读也是为了筛选书籍。
9.写得多,读得就少了;读多了,写的时间就少。“读”“写”的矛盾如何协调?
要清楚自己的目的。刚开始读书,我们先多读,博览群书,以读为重点。读三五年之后,想写书,想出成果。那就要开始写。2020年之前,我的主要精力在读书,读小说,读名人传记,读教育理论,读历史教育期刊等。2020年以后,我的重心放在写作上。
固定时间读书和写作。每天中午,我会读一小时书,大约30页左右,每周读一本书。早上起床后一小时和睡觉前写作。要求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有时候话题多,但也不多写。
10.怎么将碎片化阅读,发挥出效果?(平时很少有整块时间阅读)
进行专题阅读。每个月可以选一个主题,也可以在读书规划中写出来。
顺腾摸瓜式阅读。读名师的书——看名师讲课视频——模仿名师上课。
11.如何进行专业阅读?
读学科专业书籍。在网上搜索“语文老师应该读哪些书?”“历史老师必读书目”。通过搜索,你就知道应该读什么了。
读学科期刊。要定期阅读教育期刊,我们要知道同行在思考什么,明白同行在研究什么。
从人文书籍中领悟教育真谛。这就是跳出教育看教育。
12.如何阅读完一本书把它变成自己的书?
这个问题,我想老师的意思是,如何读完书如何为我所用?
要选一条进行实践。必须读一本书要实践一项。比如我读完《四点起床》,开始坚持每天五点早起。读了《教师高效阅读秘笈》,立马买了管理学书籍阅读,还订阅了《历史教学》。
做一项改变。都知道写作是教师成长的捷径。可是,真正动笔开始写的人很少。在读了《改变,从写作开始》之后,我毅然开始写公众号。这就是转变,这也是成长。
以上内容,多数是根据熊纪涛老师的分享整理的,也有的是我个人的观点,希望对各位有启发。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