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一定的压力,让我们的生活保持一定的节奏,延伸至舒适区的边缘,绝大多数人的正常压力只需要时刻保持在舒适区边缘就足够了,慢慢向拉伸区拓展,只有专业的运动员,才需要向自己的困难区挑战,逐步激活潜力,向着顶尖高手逼近。能力圈法则告诉我们,一个人成长最快的区域在自己能力舒适区的边缘,太困难或者太舒适的区域都会让我们止步不前。那么我们把能力圈换为压力圈,也同样适用,太大的压力真的会让我们对生活失去信心,太小的压力,似乎跟平常没什么特别之处,又不需要特别去做。
好的生活,游走在舒适区边缘,这也许是我们追求生活的常态。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说法,比如,如果有一天我们财富自由了,便没有了压力,从此高枕无忧,先不说这个假设正不正确,但是我们真的会幸福嘛?这种思维模式像极了我们追求确定性的天性,现实往往会给人意想不到的回答,因为它违背了一个基础定律,一切事物都会自然“熵增”。
简单来说一下熵,熵是表示无序程度的量度,正值大于负值,所以正熵表示更无序,负熵表示更有序,而熵增和熵减自然是指趋向无序和有序的过程。
比如,冰是水的固态形态,它的分子位置比较固定,井然有序,熵值最低,变成液态水后,分子开始流动,秩序消失,熵值变大,变成水蒸气后,分子四处乱窜,一片混乱,熵值最高。
熵增的本质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能量会自发地从多处向少处,从高处向低处传递。传递过程中,事物浓度趋于降低,结构趋于消失,有序趋于无序。那就是说,当我们不主动输入能量去维护,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会趋于混乱,瓦解,消亡,包括我们的身体,技能和认知。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舒适区,只要中断新能量(物质,信息)的输入,舒适区就会瓦解。
我们用一个具体的案例来简单阐释一下这个现象,比如当我们的工作事业还不稳定的时候,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想要进入知名企业,真的每日焦头烂额,如果每一件事做的不是出类拔萃的话,很难有大的成绩来展示自己的能力。找工作前,就是一种特别焦虑的状态,好的工作万里挑一,名额也少之又少,大部分普通的工作,又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平淡无奇,我们高不成,低不就,这种焦虑的状态,就是意志情绪无序的状态,叫做熵增。
当一旦找到稳定的工作后,对各方面比较认可满意,自己焦虑的状态慢慢懈怠了,连上进的动力也会慢慢变小,除非一些特别的绩效奖励和升值的机会,所以企业里能够设置奖励机制,用来满足上进的动力和需求,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既然上进的动力减小了,我们从一种焦灼的忙碌状态,慢慢变得平缓,这种情绪稳定下来的状态就叫做熵减。
所以维持一定的压力,时长保持舒适区的边缘,因为不存在持续且长久的稳定,一切事物都会自然的熵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