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46641/eb5639cb2d6bb671.jpg)
文 | 周大渔
今天早上坐公交去地铁站,一如既往的拿出笔记本,掏出一支黑色中性笔,坐在公交车倒数第二排靠窗户的位子上。我基本都坐这个位子,也说不上什么理由。低着头,精神集中,像旁若无人似的在本子上一个字一个字的写着什么。因为车子行驶的过程中,时而颠簸起伏,下笔不稳。
我成为一车人中有点奇怪的一个。我在记日记。
前一天是周日,趁着坐公交的20分钟,我把昨天做了的事情,各花了多长时间,有哪些事情没做,有哪些时间段没有利用起来,见了哪些人,都在脑中回忆一遍,简单记录下来。这也是我现在每天记日记的大体模块。
记日记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开始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到目前大概只记了10天左右。希望今年能不间断的每天都记录下来。听起来似乎有点难度,但其实也没有多难。因为我对记日记的要求很低。不求记多,不求记全,只要每天动笔了,就算胜利,哪怕只写了一条。这个要求不高吧。
做一件事情,我喜欢从没有任何压力和心理负担的小剂量出发,先动起来。
事实上,我的写作也是从要求很低很低出发的。因为长时间没有练习写文字,一开始写不好,写不长,写的乱,等等都是正常。最初我的要求很简单,只要坚持每周写两篇,不管好坏,不管长短,就算达标了。
写作就是这样动笔的。到现在已经不间断的写了一年多了。2016年的1月3日写的第一篇。
小剂量出发,没有心里上的负担。待行动起来之后,有了惯性,再不断提高要求,增加剂量,会变的更容易。而且选择做一件事情,或是出自真心感兴趣,像写作于我,或是觉得这件事情价值很大,像记日记于我,动力来源于兴趣和价值,才能更长久。
记日记有价值,然而我本能上对它并不感兴趣。认识到“记日记”这个习惯很重要,很有用,受启发于李笑来的一本书--《把时间当做朋友》。李笑来在书中不仅强调自己有记日记的习惯,常年坚持,受益很多,同时还推荐了另外一位记日记的牛人,以及一本写这位牛人的书。
这位牛人叫柳比歇夫,写他的书叫《奇特的一生》。
记日记竟然会有那么大的好处?我不能相信。带着几乎为零的认知买来《奇特的一生》,充满好奇,一探究竟的读完。然后傻眼了。
《奇特的一生》中提到的柳比歇夫,确实牛。他是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光是这么多“家”就知道一生硕果累累。是什么保证了他如此丰硕的建树呢?是一个习惯。书里不称作“记日记”,但其实跟“记日记”差不多,书中叫“时间记录法”,柳比歇夫自创的。柳比歇夫就是用这个自创的“时间记录法”,从26岁开始,一直都82岁去世,期间56年坚持不断的记录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长,从而确保和把控每一天的有效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他能精确的累积出一年的有效工作时长小时数,精准到小数点后一位。
如果你也看过这本书,你可能会跟我一样,惊叹,仰慕,敬佩,还有,人原来也是一部机器。设定好程序,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如十年如一日。
不过,不可否认,类似于记日记的“时间记录法”,长期坚持下去,确实是一个很有效的自我监控和便于反思的好方法。
虽然距离看完《奇特的一生》已经时隔半年,由于心里一直惦记着记日记的强大价值,现在我开始小剂量出发了,粗糙是粗糙了些,不过好歹动起来了。
以后,在写每个月的小结的时候,记日记的情况也要汇总上去,便于查看。
一天一篇简单日记,你有兴趣么?不妨也尝试尝试吧。
大家好,我是周大渔--喜欢读杂书,写文字的沪漂屌丝一枚。大渔有句名言,一般人不告诉他,那就是:一条路走十年,定能开花结果。
如果没有开花结果,问一问自己,你走十年了么? [有任何想说的话,欢迎留言]
微信搜索“一路十年”,关注我。如果你觉得写的还行,欢迎转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