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在“好妈妈成长营”带班的时候,被咨询得最多的问题是:我的孩子一直学习不专注,爱玩手机,拖拉磨蹭,对任何事都没有积极性,我不知道应该怎么与孩子沟通等等。这些几乎是最普遍的亲子问题,假如把这些问题一一拆解,也许会看到症结所在。
1、学习不专注
孩子学习不专注,可以分为不主动学与敷衍的学。先说说不主动学,孩子无论学什么,首先都是好奇心与兴趣驱使的,比如画画,阅读,游泳等,感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
那么以其来倒推,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主动学习就等于对某个事物失去了兴趣。所以,同样可以追溯失去兴趣的缘由。一旦失去了学习兴趣,那么即使被迫学习,也是敷衍的学了。最常见的就是拖拉磨蹭。
其次是爱玩手机。孩子在学习上失去兴趣以后,自然就没有了积极性,那么他们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更有趣的手机上面,这似乎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当然,导致孩子不主动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其他的兴趣也相对难一些,经常会有波动。如果一开始父母能挖掘出学习的娱乐性,那么学习兴趣的稳定性也许会相对高一些。
2、自主性
孩子的学习活动最早期是需要父母参与的,如果父母引导得当,那么孩子的兴趣时长也会一直保持。但是当孩子发展到自主意识阶段,父母就应该适当的放手,把自主权交给孩子,这个阶段就在小学初期。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要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给孩子犯错的权利,因为错误才能总结经验。
但是这个阶段是最容易出错的,因为父母通常会忍不住“伸出援手”,比如规范孩子的行为,或者定规则,把孩子的自律强硬地变成“他律”,孩子的自主感从此刻开始被剥夺,孩子在学习上第一次做出对抗。
孩子发现自己的主权被剥夺了,感觉好像不再是自己说了算,那么就开始作出了对抗行为,比如拖延和敷衍。被剥夺的时间越长,对抗就越长久,甚至成为孩子的本能,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孩子越对抗,父母就越焦虑,就会想出各种方法来规范孩子,然后又换来孩子新一轮的对抗,形成一个死循环。亲子拉锯战就此开始,既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破坏亲子关系。
3、还权
当孩子因为常年与父母对抗,油盐不进的时候,父母也尝试与孩子沟通,毕竟,哪有父母不希望孩子好呢。所以不是父母不好,而是用错了方法,他们错把控制当作了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可控制在关系里是最具破坏性的,亲子无法沟通就是最好的证明。
亲子沟通不畅,孩子心智还不成熟,所以只能由家长来做出改变。剥夺了孩子的权利要重新还给孩子,这个阶段也是最难的,因为“还权”比控制要难的多,还权就意味着你要相信孩子。假如父母的信任度不够,孩子也能感觉到,并时刻做出防御。就像洞里的小兔子一样,要试探到洞口的安全,才敢出去。
父母在“还权”的阶段最难,而且亲子关系还会反复波动,最常见的是孩子一旦重获了自由,就会变本加厉的“放纵”自己,更不把学习当一回事。其实这种现象不难理解,因为孩子一直是被管控的,自主性几乎被削弱了,假如突然让他自己做主,他自然不会立刻拥有这种能力,所以父母只有耐心地等待。
4、信任
青儿在学习方面也会出现懈怠,我们也会忍不住伸出援手,帮她规定时间,督促她完成目标。可我发现孩子似乎没有了主心骨,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任务,不主动思考,不积极参与,没有目的地学,好像是为父母而学。
我发现孩子的状态后,就立刻调整自己的态度,因为还没有破坏亲子关系,所以沟通也不受影响,我们把各自的想法说出来,然后一起想出解决的办法,让孩子来选择学习的路径,最后达成共识。
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校园这个大环境,其实比父母更理解其中的“游戏规则”,只要孩子不排斥上学,他们都会适应这个大集体。这个集体里有竞争,有荣耀,有挫折,父母无法代替他们去经历,只能作为孩子的坚强后盾。给他们鼓励,支撑,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也许才是真正助力孩子。
“拉锯战”在任何一种关系中都是最具破坏性的,特别是亲子关系。假如孩子的精力都用来对抗父母,就没有机会发展自己了。比如孩子的独立性,本来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尝试,犯错,总结经验来完成,因为孩子本身就拥有一套内在的系统,却无故被外在的力量打乱,生硬地执行一套不属于自己的系统,自然就产生了排他性。
好的教育要先有好的亲子关系,没有亲子关系铺垫,就没有好的沟通,因为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是听不进去父母的建议的。长期的“拉锯战”还会让孩子本能地排斥父母的建议,他们的心思都用在:怎么不受父母控制?为了更大的利益,我是否暂时屈从父母的管控?这些心思也许会成为青春期“叛逆”的隐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