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绘画艺术与中国诗歌的断想

关于绘画艺术与中国诗歌的断想

作者: 巴山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18-08-13 23:19 被阅读4次

      关于绘画艺术与中国诗歌的断想

                      ■山田耕夫

    近来,我在简书里读到静铃音的《于留白中构建遐思:简评山子影的几首短诗》,很有些想法。不过又很不具体,同时又很不系统,现在我把这些断想串起来,供同仁评说。

        《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记录有关诗书画方面的史料,实在是应有尽有。其实,诗书画这三者是相通的,特别是技艺方面的东西,基本上可以借用的,譬如静铃音提到的“留白”,就是如此。是的“留白”原本是国画创作中常用的极其重要艺术表现手法。如果我们把它移植到中国诗歌创作中去,就会让诗歌有着充分的时空,让读者在那艺术想象中,很好地完成第二创作。那种“时空”实际上是通过“虚实”的艺术手段去实现的,可以“无中生有”地展现出中国诗歌所需要的特殊艺术效果。

        这就是中国诗歌与中国的书画相通的特殊关系。

        我也创作过一些诗歌,也在各大报刊电台发表过。特别是在达州广播电视台播发后,就有一些听众说我可能善长绘画。说实在的,我到今为止,没有画过一幅画,直接一点说,我不会画画。不会画,并不是说我不喜欢绘画艺术,我可不是一般的喜欢,常常买一些书画方面的专业书来研读,特别是其中的某些技艺可借用过来进行我的诗歌创作。研读诗歌时,我也会把它放进绘画艺术里,进行多维研究。到日前,我的诗句里常常藏有诗画的多维结合的艺术特色。

        有人认为,“艺术总是相通的”。本来是这样的。大约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人专门研究这个问题。那时候的诗人也是书法家也是画家。唐代的唐伯虎,他不仅是出色的画家,而且还是著名的诗人。唐伯虎又名唐寅,他也留下不少的诗歌。他同时又是有名气的书法家,古人常常是绘画题诗同时进行的,这一民族文化,我看还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算是为世界文化艺术的独特贡献吧!

        “留白”的艺术手法被用于中国诗歌中,不止是这些,还有很多。如“白描法”,如“分层设色法”,如“勾勒法”,如“简笔法”,如“速写法”,如“多重设色法”,如“陪衬法”等等,更有甚者,那些西洋画的画技,还有国外电影的“蒙太奇”等也被诗人用在诗词创作中。

        诗人的诗歌创设意境的需要,他们的手法多如牛毛。而各种技艺用在诗歌创作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不一样的。就拿“留白”来说吧,它主要是让读者顺着“留白”的空间,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遐思,从而加大了诗歌的审美空间。因而,它的艺术效果在于“构建意境,无中生有,生遐思无限,意蕴千里”。

        其他,在诗歌中的艺术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就说我自己吧,我最喜欢用白描的绘画艺术去处理我诗句中的“物象”的,让那些“物象”活在画面性很强的诗句里,读者一读到那些诗句,好像“在画中游”一样。我可以这样说,我在构思一首诗的时候,就已经把赏画的因素考虑进去了,已经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地了。

        中国诗歌,它的物质基础是中国特有的象形汉字,离开了汉字,也就没有世界独有的汉诗。汉字的构字法,其实非常有趣,望字生意或望生画,本来就是相辅相承的,从来没有分开过,这就是中国的诗书画为什么那样相依而生相伴见长的主要原因。不过,到了元明清,到了中华民国,到了现在,为什么出现了画家与诗人分离的现象,我想可能受二十世纪早期文化的影响,画家也就走上了更专业化了,特别是西洋画,印象画,以及荒诞画等等的影响,让画家全心投入绘画之中,从而也就再没有心意去研究诗画之结合的那些事了。

        读到静铃音的那篇文章,便让我想到这些。她的这篇文章是以诗歌创作法的探索为目的去写的,目的和意义相当明确,并以某个诗人的几首短诗为例来应证其观点的科学性。我看,这种探求精神与做法,应当肯定的。但有一点,我们应该全方位地探研最好,不应该将范围与意义的时空弄得太挟小了,扩大一点更好!

        其说法是否适当,请君批评为盼!谢谢静铃音老师,谢谢大家!

                        2018.8.13.于四川达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绘画艺术与中国诗歌的断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ip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