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快速涌入省会城市,新增就业岗位在哪里?
我们的就业岗位比例大致是1:4,正式编制是20%,体制外是80%。这个比例是相对固定的。
如果正式编制上升到30%,体制外70%,就变成了1:2.3。体制外岗位的负担能不能维持正式编制的财政需求,就要重新研究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正式编制的数量基本不变,那就是萝卜填坑了。退休几个编制,就招聘几个大学生。但是,这个问题现在变得严峻了。
1,多年沉淀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大,大部分岗位不再要求应届生,35岁之前都可以考,很多妇女,生完孩子考编制,导致了竞争非常激烈。
2,结构性不平衡。县城和不发达地级市,报考编制的人数明显不足。大学生单向涌向十几个大城市和强省会定居买房,供大于求,研究生报考环卫所也来了。
3,大城市的民企负担远比小地方要重,例如社保,上海是合计每月两千元起步。小地方只有一半。大城市的民企负重前行,很不容易。
大城市的正式编制岗位并没有增加,年轻人迅速聚集到大城市。等年轻人买了房,装修好,就要考虑就业了。新增岗位在哪里?肯定在体制外。大中城市要千方百计,促进年轻人就业和自谋出路。建议:
1,快速减免民企负担,特别是中小微服务型企业,各种负担,索性彻底免三年。让他们有一定的利润,维持和扩大就业岗位。
2,民间自发的互助经济,放它一马。只要不害人,就当是放水养鱼,暂时不要太严格监管了。淘宝微店拼多多,建材卫浴装修队,啤酒烧烤小龙虾,一年下来,营业额也有几百万,一部分生意好的装修队长,利润也不小。不开发票也算了,自食其力,总比申请补助要好。
3,鼓励小本经营,稳扎稳打,但不要鼓励大学生搞那种倾家荡产式的赌命投资。现在的很多风险投资,仔细看看条款,纯粹是半个高利贷,还逼迫年轻人拿出婚房担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