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吴晓波将1984年定义为中国企业元年一样,林军在《沸腾十五年》中将1995年定义为中国互联网商业元年。自这一年开始,中国互联网界风起云涌,一批批有志之士加入这股浪潮,造就了一部部传奇。和《激荡三十年》一样,《沸腾十五年》也是以编年方式书写的,也许是对03年之前的那一批互联网界发迹者的故事过于陌生,所以读起来有些吃力,感觉文字有些冗杂,越往后读,越清晰明快。通读全书,对于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很有帮助。 根据自己的成长历程,加上本书看来的知识,回想一下自己这一路的所观所感。 对于农村长大的孩子,生活在信息闭塞的乡下,以至于直到2003年初中以后,才听到“网”的概念,这距中国互联网兴起的1995年,已经过去了八年。而我们那一批同龄人,则是通过镇上那家由游戏厅转型的黑网吧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然而落后、愚昧的农村教师和家长,不断妖魔化这个对于他们来说陌生的新事物,他们严加禁止自己的学生和孩子进入网吧,在他们看来,那是一个让人堕落的地方,多少被期待出人头地的好学生因此荒废了学业。在老师和家长看来,令人上瘾的游戏是互联网的全部,而对于我们,那是一个神奇而未知的东西,我们渴望去探索,却因大人们的偏见被阻挡。但是,那个时候一款风靡一时的游戏“传奇”,将一帮帮年轻人拉进网吧。从某种意义上说,游戏对于互联网的普及功不可没,它的魔力如此强劲,以至于一批批少年们为之沉迷,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做网络游戏的盛大和征途能够如此成功。 在06年的高中,我有了第一个QQ号,学校的计算机课,有时会连接到网络,我们会在笨拙的“大头机”上浏览着网上的信息,我们对于hao123这个网站印象尤为深刻,因为那时无论学校的机房还是网吧,都将此网站设置为浏览器首页,这个被一个网吧管理员创立的网站导航,成为我们浏览互联网的窗口。2007年高二时,记得班里有同学首次将能上网的手机带到班里,大家兴奋不已,正是他的这一举动,在班里形成了手机看网络小说的风气,后来被班主任知道,以扰乱教学秩序为由将这个学生开除了,并整顿了这股风气,将手机列为禁带物品。那时也许是对移动互联网最初的接触。高中是封闭的三年,被老师督导着全心投入到为高考准备的学习中。记得高考完填志愿时,老师总是建议我们填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现在回想起来,高中封闭的教育,压制一切个人兴趣,围墙将这个世界与学生隔离,我们都不知道这个世界有什么,怎么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这实乃中国教育之悲剧。 大学相对宽松,我们已经可以正视互联网,但大一时学校有个奇葩的规定,就是不允许大一新生自带电脑,这是多么愚蠢的规定,我们的官方机构总是考虑去抑制恶,而不是用这些成本去引导善。大学四年,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信息畅通,已经能让我们一同感受到互联网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十几年,一批批勇者在这股浪潮中沉浮、激昂,资本、技术和人才在这股浪潮中良性循环,促进了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就像书中所说“中国的魅力在于其高速发展的速度,互联网的魅力在于其高想象的空间,中国互联网的魅力在于既高速、又性感,不由你不喜欢。”我有幸生而逢时,可以见证这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互联网也许是相对公平的一个行业,前提是你的想法够酷,你本人还酷,你还能证明,你有办法把这些够酷的想法得以实现。那样,就会找到为你的商业行为买单的人,如果不是VC,那么就是用户,当然,还有可能两者皆是。 也许2009年1月7日,工信部给三大运营商颁发3G牌照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概念更是受业界热捧,也许,这是未来一段时间,移动互联网代表着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但终究还会有一个新的事物出来,颠覆现有的一切,我很期待。 作者在后记中,引用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句子“人的生活中,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在正值壮年即在人最富有创造力的岁月里找到人一生的事业”来表达自己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方向。而对于我,科技、互联网带来的新鲜事物给我的兴奋感,让我感到生活是如此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