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叶嘉莹解读杜甫的诗,真正的被杜甫感动了,终于明白了杜甫为什么是诗圣了。
他看到了自己的辛酸。安禄山叛乱后,他写了一首诗,写他从长安回到自己河南老家,一进家门看到的悲惨情景,“入门闻嚎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好久没回家了,一进门,迎接他的不是欢声笑语。而是呼天抢地的哭声,原来自己的小儿子被活活饿死了。看着这个让人痛心的场面,作为父亲,他得多愧疚。他会觉得自己多没本事,连孩子都养不活。那种自责悲痛,一定像蛇一样噬咬着杜甫的心。但这种因饥饿而饿死人的情况,不止杜甫家有,他的左邻右舍也一定还有。自己悲痛难耐,自顾不暇,还能想到他的左邻右舍,也在经历着这样的沉痛。这正是杜甫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自己淋过雨,所以能体谅到别人淋雨的难受。
杜甫了不起之处,在于他不仅为自己的处境悲伤难过,还会想到不如他的人,处境会更差,这种悲悯同理,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因而这份情感就弥足珍贵,很让人感动。
他看到了平民百姓的辛酸。“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他说因为他是个读书人,虽然做的一个小官儿,但因为家庭背景和所处的阶层。他活在世上,不必像乡间的其他人那样,自己都吃不饱,还需交纳租税。因为他的名字不在征兵的花名册上,他也不用去当兵,上前线流血牺牲。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依然家里能发生饿死人的事儿,更何况是普通人呢?这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有多难。更何况那些没有官职的老百姓,会比他更难。他们有更多的人家早已发生了我这样的悲剧。读到这些,被杜甫的悲悯同情,大爱之心,深深的感动。
这是杜甫最了不起的地方。由个人的处境,生活状况,推及其他人,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那些平民老百姓在战乱中过得更加艰难。读他的诗,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怀着极大的悲悯同情,也怀着极大的担忧,他心里装着许多的忧愁,有对百姓,对国家,对君王,还有对自己的家人,他的愁是真实而丰富的,所以他被后人封为诗圣。
他想到了更不幸人的辛酸。“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夺。”,他还想到那些没有工作的人,没办法维持生活。还有一些家庭,男人都去远方当兵去了,家里的老婆孩子面对困难,连一个拿主意,想办法的人都没有,没有任何依靠,他们忍饥挨饿,担心受怕。日子过得更难。而杜甫虽然很艰难,至少能跟妻子孩子共患难,共饥渴。而他们这样的人,放眼九州,不知道有多少呢?这是杜甫的设身处地替百姓着想,也是杜甫对时局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担心。他的这一份关心,入情入理,没有丝毫的做作,没有一点假大空,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感悟到的,并且把他很真诚的写下来,特别打动人。
读杜甫的诗,你就能明白,他为什么那么苍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头发也掉的越来越少了,连簪子也别不上了。白头苦低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在战乱中,他惦念自己的孩子妻子,惦念自己的兄弟是否还活着。逃难的过程中,一路上看到了百姓的饥寒交迫,冻死饿死,白骨露于野,而且自己的孩子也被活活饿死,他感觉到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看到这些,他非常的沉痛,如果国家能平定叛乱,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征伐,百姓就能回归到正常生活。
所以这是他一生的期盼,期盼战争结束,期盼朝廷有所作为,期盼朝廷的文武官员,拿了国家的俸禄,就要尽心尽力的为国家出力。而杜甫直到死,国家还处于战乱之中。所以他会经常流泪难过悲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因为有这么多的担忧,这么大的艰难,愁就像钟南山那么高,压的他喘不过气来。怪不得他那么苍老,早早的就病死了。
而他的高兴,也与这个有关。当他听说,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他就会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要回乡。甚至想到了从巴蜀回河南的路线,那种欢快的心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让你仿佛看到他坐着船,三天两下就回到了故乡。他的高兴,是发自心底的,因为官军打了胜仗,他心里又充满了希望。
他的悲喜与时局同频,他的忧愁因家国而飘荡。读他的诗,你实实在在的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杜甫,看到战乱不断,官府横征暴敛,他愁容满面,担忧无奈,涕泗横流。这就是忧国忧民的杜甫,他从小我跳出来,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黎明百姓的死活。而这正是他成为诗圣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