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武汉市的人均平均寿命,我这个年纪妥妥的是中年。虽然平日里口头上自称着“中年妇女”“老母亲”,但内心一直拒绝长大,还妄想自己仍是少女。
可不是嘛,在爸爸妈妈的庇护下,我过着较为轻松愉快的日子。上上班,接送一下孩子,没事和姐妹们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再抽空打扮打扮自己,那个自我感觉好的很啊。
该承担的责任永远不会缺席。
一个平常的早上,妈妈突然崴了一下,膝盖肿了,脚不能站地。妈妈在家里是怎样的存在?用“顶梁柱”形容是没错了,小的是她带,饭是她做。现在她都不能下地了,家里如何运转?
只能把小的送到了山东爷爷奶奶家,然后带妈妈看病。毫无疑问,这么严重,只能住院了。在拿到住院单的那一刻,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我已到中年——上有需要我照顾的父母,下有需要我养育的孩子。
中年,原来如此沉重。
每天早上做早饭,然后送母亲去医院,再送孩子去学校,中午给妈妈送饭,再陪她聊聊天,下午接完孩子,再接妈妈一起回家,回家后再马不停蹄的做晚饭。如果只是身体的劳累,并没什么,就怕心累。小的远在山东,第一次离开我身边,我怎能不牵肠挂肚?他睡醒了给我电话,一句话不说就嘤嘤的哭,我知道他是想我了,我又何尝不想他,不惦记他呢?我只能一边安慰着,一边默默的掉眼泪...在路上,听到别的孩子奶奶的声音,会想起他,听到哭声,会想起他 ...孩子不在身边是怎样的感受?再次感受到“中年”的重量。
我想我是矫情的。很多人遇到的事情和困难比我多的多、难得多,我这么点屁事就开始自怨自艾,感叹中年,确实也是矫情。
矫情的根本就是平时承担责任较少,被父母惯坏了。父母的大包大揽让我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手足无措,倍感压力。比如,做饭。快40岁的人了,不能说不会做,好歹搞一桌宴席,还有包子馄饨肉夹馍这些我也都能做好,但我不是个熟练工,不擅长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搞两三个家常菜。于是,每天的晚饭成为最困扰我的事情。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在这个焦虑的时代,身边的人都在拼孩子钢琴几级,语数外几等奖,运动是否进校队。我也迷失了方向,十岁的孩子,在家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学习。换下的衣服一扔就可以了,吃过的碗筷一放就行了,甚至,有时候喝水都只用喊一嗓子。我果然是太宠爱他了,亦或说没有找到正确的目标方向。想起日本一位得了癌症的妈妈,她留给5岁女儿最好的礼物就是学会做饭。
而我呢,到底想把儿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只要考进985就能万事大吉吗?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抗压能力这些都不重要吗?不不不,我很清楚,这些太重要不过了。如何培养,怎么培养才是我这个妈妈该做的功课。
慈母多败儿,谨记于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