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行为,不同的认知会预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判定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导向——认知论,决定方法论。
从UPS(独特价值主张)到品牌宣言论再到定位,理论所描述的本体是不变的。几千年了,生意还是那个生意、还是那套——生意经。不同的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所折射的生意的特殊性不同——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禅宗的一句话,说的是本体与法相、形式与内容。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所谓的互联网+,无论是电商、还是线下,说到底不过是千江有水,而那个月是不变的。只有不变的才是价值、变的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业认知,认知商业。
商业没有变,变化的只是认知维度。都说互联网将摧毁传统零售店,甚至天天唱衰实体店说:今天门口的商店又倒闭了、明天连锁超市又不见了。你只看到了周边的实体店的倒闭,却不知道这只是更新换代的过程。你只看到了你周边的实体店的倒闭,却看不到新零售的开始。
小米这种所谓的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做线下的布局了,开始线下开店了。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小米手机的销量,看下来好像还不如名不见经传的OPPO,如果OPPO+vivo,小米一定望尘莫及。为此,雷军也要给自己找理由:手机线上出货量只占到总体手机出货量的百分之23左右,为此,就算小米手机线上独霸江湖,总体算下来也不占优势。毕竟,百分之70的销量在线下。
认知是环境的产物,更是语境的产物。一种语境就会产生一种认知,毛主席说:阶级斗争要时时讲、日日讲,思想的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去占领。线上企业纷纷线下开店,美其名曰:新零售。哪里有什么线上与下线的区别,人就是渠道——人既渠道。认知到了,哪里还会说什么线上与下线、哪里还说什么实体与互联网。
香飘飘早期提出概念:好喝。一年投入市场的费用2个亿,3年来6个亿市场费用,营收反而下降了25%。因为:好喝太泛。首先,好喝是对已有顾客,要抓新客、要拓新的消费者,显然好喝是无认知的、甚至是无效的。
其次,强调好喝的另一面是暗示其他的不好喝,这显然又是无法界定的。所以,在利益诉求点上对顾客不能形成直接、有效的诉求。另外,好喝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什么是好喝什么是不好喝这个很难说的清楚,甚至很难有个标准的说法。所谓众口难调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好喝就是个伪概念。
之后换成了杯装奶茶开创者,一年销售几个亿,绕地球几个圈。销量一下子上来了,广告的意义要放在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下来说,才能说的清楚。当时香飘飘在和优乐美争夺杯装奶茶的领导者位置,也就是在挣老大——老大的日子,总是比老二好过。而这时,香飘飘广告诉求:开创者,一年销售几个亿,绕地球几个圈,通过广告传递给消费者更多人在选择香飘飘。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通常会选择更多人选择的、更多人的选择,这样风险最低。
正如:热闹的饭店,总会变得更热闹,冷清的饭店,会越冷清——促销的本质是制造热销。优乐美当时在打什么概念呢?你是我的优乐美,优乐美奶茶。这两个广告放在一起,那个更有感觉呢。结果是优乐美出局、香飘飘上位真的成了老大。广告公司的全部职责是:让差异化概念高效呈现,而不是所谓的创意文案。通过上面的文字,我们再来看这句话也许就能理解什么是差异化的高度呈现了。
最近,奶茶品类从杯装奶茶又分化出条装奶茶(类似于条装的雀巢咖啡),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如果条装奶茶是个新品类,意味着有新品牌的机会,那条装奶茶会不会成就第二个香飘飘呢,你可不要忘了香飘飘奶茶一年卖20多亿啊。
如何判断呢?说到底是个认知的问题,商业认知的问题。如果你是条装奶茶的参与者,你该如何做呢——是以品牌的方式来做占领条装奶茶新品类,还是先打价格战抢占市场先机呢,这就靠企业主商业认知的能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