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洞精曾应一位饱受强迫症状困扰的网友所邀,写过一篇介绍强迫症状的文章。但是随着树洞精不断学习,现在看来,觉得过去的文章太过肤浅了一些。因而重新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强迫症状的学习心得。
先让我们来搞清楚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有强迫症状不一定代表患了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慢性神经性精神障碍,而强迫症状主要是心理问题。许多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生活中的强迫症状千奇百怪,不一而足。最为常见的两类就是,一直反复洗手,或者不断检查门窗是否锁好。其他,像对遵守时间有苛刻要求,或者对物品摆放角度吹毛求疵,也较为常见。
这类人,本身理智健全。他们也知道不应该这么苛刻,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严重者甚至会发展成强迫症。电影《温暖的抱抱》中的男主,就是一名严重强迫症患者,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世间万物有果必有因。强迫症长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据研究表明,造成强迫症状的诱因,包括以下几个:
1至3岁,在精神分析流派划分中被称为肛欲期。这时候的孩子,主要快感来源于大小便的排泄。
如果家长不加以控制,随地大小便将是必然现象。过度的放纵,可能导致孩子在后续的成长过程中,养成自由散漫、目无规则的心态。
如果控制过严,甚至用体罚等方式强行管控,这可能导致孩子性格刻板严谨,甚至出现强迫症状。
这其中的度,需要家长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
另外,在发展心理学中认为,人的一生根据年龄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需求与任务,如果在某一阶段,需求没能得到满足。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可能就会固化这个阶段的需求。被称之为固着。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在婴幼儿的口欲期,常常没吃饱或被喂得不及时,长大后自己有能力弥补时,就可能导致暴饮暴食或抽烟酗酒等恶习。
或者,在童年阶段缺乏玩耍的经历,长大后,对各种玩具产生成瘾般的收集癖。
人的灵魂是脆弱的,如果遭受重大精神创伤,人们也有可能通过名为转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对某一事物的恐惧、焦虑,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比如有人经历过一次闯空门事件,即使当时没有受到任何伤害。那种恐惧的情绪和不安全感,也有可能深深烙印在潜意识中,导致后续不断检查门窗。
有心理学家认为,强迫发展的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认知观念的错误阶段。人类是世界上最擅长把自己忽悠死的生物,没有之一。有时候即使明知道,自己的有些想法是不理智的,但只要这些想法刺激了我们的情绪反应,我们依然会不受控制地任其摆布。
第二阶段,情绪反应阶段。在强迫症与强迫症状中,这样的情绪多为负面的。比如害怕、焦虑、没有安全感,总归就是觉得自己弱,很无助。
这样负面的情感体验,除了某些有自虐倾向的人外,没人会喜欢。因而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与其对抗。
第三阶段,强迫行为的外显阶段。我们想要与这种不安焦虑对抗,必然要付诸于行动。通过各种各样的重复性行为,来缓解这种不安感。
但不幸的是,根据行为主义流派研究的结果,人的适应能力强的让人无语。有可能开始你重复两遍就能缓解不安,到后期重复十遍二十遍,效果都可能不明显。进入恶性循环。
另外,有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强迫症状还可能来自于每个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一直洗手,可能是怕病菌,怕生病。不断检查门窗。可能是怕受伤害。就连恪守时间,都可能是因为觉得生命有限。
对死亡的恐惧是刻在每个人的DNA中的,是生物本能的一部分。这其中还包含很大一部分对于痛苦和未知的恐惧。
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认为,人们想要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认可它,然后以活在当下的角度,去解读理解现在遭遇的一切。以发掘自身的价值,来消弭对死亡的恐惧。
本文的重点不是讨论死亡对人的影响,这里就不多加赘言了。其实树洞精觉得,对于强迫症状我们也可以先试着接受它,就像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所表达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就像他提出的精神交互作用一样,人们越不想关注一件事,越抵触一件事,一个想法,注意力越会被这个想法,这个事情所吸引。如果你不在意了,很快这个想法就会被其他想法所淹没。你的注意力也很快会被其他事情吸引走。
在本文最后给大家讲一个冷笑话:一个长期被尿床困扰的人,去找心理咨询师治疗。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朋友问他:你的尿床治好了吗?他说:治好了。朋友问:怎么治的?他默然半晌:咨询师让我接受了尿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