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研究所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作者: 薛崔愿 | 来源:发表于2018-05-10 18:22 被阅读279次

李鸿章本不姓李,姓许。其祖先在明末时期,为避战乱从江西湖口迁来安徽合肥定居。他的七世祖许慎,过继到李姓人家为子,从此这一支许氏族人,就世世代代改姓李了。其家累世耕读,一边读书一边种田。

其实在古代,有个说法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田。在中国历史上,举凡耕读之家,既能够于书本中汲取思想智慧,又具有踏实苦干的农家特色,出人才的概率很高。中国绝大多数有成就的知识分子,都是出自这一阶层。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他人生的精神导师。李文安自小就跟随父亲李殿华种田,闲暇读书,先中举人,再中进士,官至刑部督捕司郎中。可以说,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典范,是旧时代中国人成功的理想标杆,其对李鸿章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李鸿章的母亲也姓李,史料上记载说:李氏秉性淑慎,教子有方。她曾对孩子们说: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嶷有立,岂有贫哉?这位令人尊敬的女人,给丈夫生下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六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瀚章、次子李鸿章、三子李鹤章、四子李蕴章、五子李凤章、六子李昭庆。这六个儿子,长子李瀚章和次子李鸿章,成为晚清帝国举足轻重的高官。三子李鹤章和六子李昭庆,成为李鸿章的得力助手。四子李蕴章因为幼时瞎了一只眼,留在老家读书并修府志。五子李凤章另辟蹊径,转入商界经营房地产,发了大财。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其实,关于李鸿章的个性与幼年品格,他的老师曾国藩曾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那里,听到过“金鱼事件”:李鸿章幼时,家里养的金鱼,生下了许多小鱼。李文安很高兴,就指着金鱼说:鲤鱼跳龙门,吉兆也,这次金鱼生了多少小鱼,今年家族中就有多少子弟能够中秀才。

说完这句缺乏逻辑支持的话,李文安又指着金鱼念叨家里哪个孩子能高中,几乎每个行将参加科举考试的孩子的名字都被提到,听得所有人心花怒放。

次日,李文安又来看金鱼,惊愕地发现所有的金鱼全都死掉了。当时李文安大怒,立即追查。李鸿章却坦然承认,金鱼都是他给弄死的,因为父亲提这个高中,说那个有出息,偏偏就是不提他,所以这些金鱼都该死!

这件事成了分析李鸿章个性的一个重要依据,亦一直为清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但是,由于这份史料中没有提到当李文安发现此事之后是如何教育李鸿章的,李鸿章当时的心境又是如何,后续资料的缺失导致了由此引出的结论严重失真。

最能体现李鸿章性格的,当属“风筝事件”:某天,李鸿章和大哥李瀚章、三弟李鹤章三人跑出去放风筝,这是兄弟三人最喜欢的游戏,不料突然刮起一阵风,风筝一个倒栽葱,扎到了路边的池塘里。

李鸿章跑过去,想把风筝捞出来,可是池塘中间倒了棵树,风筝挂在枯树枝上,李鸿章用力拉,也拉不下来,情急之下,他扑通一声,跳进了池塘里。落水之后,就听李鸿章咕嘟咕嘟灌起水来。李瀚章和李鹤章吓坏了,急忙跑到远处喊叫救人。

乡人赶来,将李鸿章从池塘里捞出来,父亲李文安又急又气,搂住他骂道:你明明不会水,为什么要往池塘里跳呢?不想乡人说:不对,这孩子会点儿水,我们捞他的时候,他一直在水面上仰漂着,如果他不会水的话,早就沉到水底淹死了。

李文安很惊讶,就问儿子:你什么时候会的水?李鸿章回答:我是在湖边的时候,听到渔民教他们家的孩子说,人落水中,只要不慌不乱,慢慢呼气,就能够漂起来。渔民还说,淹死折腾的,活着老实的。所以我跳到水里之后,就往后一仰,随意漂着,所以才没有淹到。

听了儿子的话,李文安默然不语,从此知道这个儿子胆大而沉静,临危而不乱,若是加以调教,定是干大事的材料。

于是,李文安开始苦思调教之法,并耐心等待着调教儿子的机会,终于被他等到了“蛐蛐儿事件”的发生。

所谓蛐蛐儿事件,是李鸿章的爷爷李殿华惹出来的祸事。这老头儿一生读书,自己没读明白,儿子李文安却高中皇榜,入京为官。而孙子们一个个又都显得比儿子更聪明,更有出息。于是李殿华认为自己的人生很有成就,就开心地带着孙子们玩起了斗蛐蛐儿。

从此,李鸿章开始沉溺在斗蛐蛐儿之中,学业的事撂在了一边。李文安见此大喜,立即板起长长的驴脸,拎起锄头,喝令李鸿章跟他出门。出了门,就见满地的坟头。李文安喝道:跪下!李鸿章跪倒在坟头前,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拎锄头出来,会不会突然一锄头打死他。因为害怕,他头也不敢抬,就听父亲喝问道:你身边高高隆起的土包,是什么?

李鸿章:……是坟头。

李文安:你喜欢住在坟头边儿上吗?李鸿章不明所以,更不知道如何回答,只是连连翻白眼。

就听父亲以沉痛的语气说道:儿子,你可知道,咱们家为什么会住在坟头边儿上,与鬼为邻呢?李鸿章:……不知道。李文安等的就是他这句话,当即大吼道:那是因为,咱们家这一脉你爷爷玩斗蛐蛐误的,

1858年冬,李鸿章离开家庭投奔老师曾国藩。

李鸿章到了曾国藩幕府,接连干了几件事,让他一下子成了幕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终于让他认清了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

头一桩事,是他的政务天分显露出来,他最是擅长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奏章。想当年就是他的一篇奏章,坑得工部侍郎吕贤基投水自尽。而如今他写的奏章,更是炉火纯青。

曾国藩看了很满意,一个字也不改就上报朝廷,朝廷看了也满意,立即准奏。于是曾国藩急忙上奏,央求朝廷准许李鸿章参与机要事宜的讨论。这让李鸿章一下子明白了,自己原是大臣之才,难怪找不到人推荐自己,原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寻常官吏怎能发现他的超群才干?

第二桩事,是李鸿章的宏观思维显露了出来。曾国藩带着李鸿章,去宿松见同为中兴之杰的胡林翼,双方因为战略布局的观点不同,争论了起来。李鸿章在一边越听越烦躁,忍不住吼了声:这事还不简单?怎么吵成这样,你们听我说……

听完了他的战略分析,曾国藩一声不吭,胡林翼却是大为震惊,立即意识到李鸿章乃罕见的战略型人才,急切要求曾国藩快点儿给李鸿章机会,让曾国藩好不别扭,好像是他压制了李鸿章一样。

第三桩事,是李鸿章的谋略天资显露了出来。当时,咸丰皇帝老师翁心存的儿子翁同书,出任安徽巡抚,因为处置不当激起民变,又在城破之前弃城而走,有失封疆大吏守土之责,曾国藩决定管管这事。但那翁心存以道德文章立世,在咸丰皇帝面前极受信任,门生弟子遍布朝廷,要如何措辞,才能够让咸丰皇帝铁面无私地严惩自己老师,同时又能让朝中大臣无法讲情呢?

这个奏章不好写,曾国藩先是让幕府中的文章高手起草,写后拿过来一看,发现不成。于是曾国藩亲自上阵,写了一遍又一遍,却总是写不明白,最后万般无奈,只好把李鸿章叫过来:少荃啊,你也来写写看。

李鸿章拿起笔来,写道: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此言一出,方刚严正,正气凛然,又含了隐隐杀机,不但让咸丰皇帝无法徇私庇护,也抢先一步堵住了所有朝官的嘴,让人不敢替翁同书说情。

此折上奏,翁同书即刻被朝廷拿问,先定为斩监候,后被减免,发配新疆,老死戍所。这一次是李鸿章首次出手,以一介小小的幕僚,不过是只言片语,就终结了最尊贵的帝师之子的仕途乃至生命,李鸿章的老辣权谋之术,令人咋舌。这应当是李鸿章受皖地淮上不良社会风气之影响,最是知道人心之险,更知道如何利用人心之险,一招置人于死地。

但是,权谋这种东西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极易引发人性之恶。李鸿章这一次出手,为他的人生带来了一个强敌,此后,翁同书的弟弟翁同龢,在查清此事之后,处处与李鸿章作对。由于翁同龢的谋略与智慧都弱于李鸿章,情急之下,翁同龢索性拿李鸿章精心打造的北洋水师下手,掐断了北洋舰队的粮饷与军火,导致了甲午海战大败。

这就等于是二人相斗,把整个大清帝国都搭了进去。可见权谋这种东西,是极为危险的。

要知道,中国的皇家极权,养成的可是具有东方宫廷阴谋特色的帝王心机。

如咸丰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举目所见,抬手所及,俱是带有明显阴柔特点的阴谋政治。这种阴谋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公开透明、重视规则恰成两极,其特点就是以背信弃义为手段,以置对方于死地为目的。所考虑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不是寻求一个共赢的结果,而是不择手段搞死对方。至于对方是谁,这个倒是其次。

而此时,咸丰皇帝正兴致勃勃要拿东方阴谋来对付那些乘火轮船而来的西方列强。当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英国人以炮火对话,强迫清廷与之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曾国藩的朋友,湘军财神、洋务运动的先知郭嵩焘,在他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初八的日记中,详细解释了这一阴谋的过程:怡亲王至营,……言奉旨密商一语:如夷人入口不依规矩,可悄悄击之,只说是乡勇,不是官兵。予曰:凡事须是名正言顺,须缓缓商之。怡邸愦愦可笑,僧邸商酌再三,欲令其由北塘入口,绕道至天津……辨论再三始定局,附片奏明。这个阴谋组合是这样子的,咸丰皇帝暗中传旨,命怡亲王去找僧王僧格林沁,让僧格林沁带领正规军,对前来换约的英法舰队迎头痛击,打完了之后,就说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乡勇打的。

你被人家乡勇打了,这不能怪我吧?这就是典型的东方宫廷权谋,充满了阴柔与暧昧的气味,全然见不得阳光。

僧王接旨大喜,就立即命令炮台向英法舰队开火。英法舰队全然没有准备,被打得落花流水,清兵当场炸死炸伤英国兵四百三十人,炸伤法国兵十六人,击沉炮艇四艘,此一事件导致了后来一连串的渚如甲午海战、火烧圆明园、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等等外敌入侵的奇天大祸。

本文主要参考历史文献:《中国近代化的起始》《李鸿章传》《清史新考》《清朝全史》《清史稿》《清通鉴》《清稗类钞》《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清史通稿》。

相关文章

  • 离梦想越来越远

    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 霍金之外,我们也应该致敬这些科学伟人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爱因斯坦诞辰、伽利略忌日这天,霍金走了。他曾经...

  • 李鸿章和左中堂

    《入都》 李鸿章写道: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

  • 便签/*五十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梦,是想念的余震。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

  •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李鸿章

  • 入都

    入都 清代:李鸿章 其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

  • 七律·自嘲

    往昔也怀游侠志,负琴携酒踏神州。 浮名过眼皆何在,琐事缠身不自由。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从戎投笔成空...

  • 胡林翼论“才、能、德”

    李鸿章,晚清第洋务第一能人,曾写下: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胡林翼,近代之...

  • 寄语青年

    其一 吴钩殇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

  • 入都【其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 笑指泸沟桥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st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