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里面经常有大智慧,比如昨天讲的「鸡蛋火腿肠」,鸡只需要下几个蛋而已,猪却需要付出生命。
今天,我们看一个「囚猴」的故事:
科学家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
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被浑身浇透。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
之后,每只猴子都做了数几次尝试,发现后果莫不如此。
於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大家都被淋湿。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 ,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兴奋地要去拿,结果,被其它四只猴子臭揍了一顿,因为其它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它们被水淋到,所以坚决地制止它去拿香蕉。
A的几次尝试没吃到香蕉反被打得浑身是伤,就明白一个道理,这个香蕉是不能去动的,之后这五只猴子当然都相安无恙了。
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
B猴子看到香蕉,同样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结果一如A猴的遭遇,其它四只猴子臭揍了B猴一顿,有意思的 是,那只A猴子出手是最狠的(这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B猴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后来慢慢地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它们都不知道是为什麽,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其他猴臭揍。
这些狂揍其他猴子的新猴,已经不是正常的猴子,它们是「囚猴」,它还没有搞清楚状况,就已经被潜规则限制住了。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实验人员再换新的猴子,最终仍然是这幅局面。
「囚猴」只知道要遵守规则,限制他人,也限制自己,但不知道为什么要限制。我们很多时候教孩子也是这样,不告诉为什么,就让他们遵守规则,尽管有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则。比如小孩子要写一手漂亮的字,必须要坐端正,背挺直,头竖起。没人思考过究竟多大年龄的孩子适合写字,以及长时间地写字;也没人思考过孩子为什么坐不端正,总是歪着头扭着身体;在现在智能化的时代,大家基本上使用的都是电子产品,纸币用的很少--我一年都用不了10张A4纸。
这多像我们现在的学校,这种局面能够改变吗?
能,当有一个强有力的新猴进来时,其他猴子干不过它时,事情就会有转机,而这就是创新。
钱学森之问,在那个年代难以解决,在其后很长时间也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经济已经让部分人们变得更加强有力,可以跳出规则,比如选择个性化的私立教育,甚至为了自己的孩子创办小众学校。
对于个人成长来说也是如此,不要怕犯错,其实犯错也是一种创新,只是它不是符合评价标准的「创新」。当然也不是让大家都去犯错,因为犯错之后要承担「犯错成本」。有人说美国的孩子很自由开放,其实跟他们经济富裕,能够消耗大量资源有关。美国孩子可以玩抽纸大赛,用矿泉水玩水枪大战,不说中国,90%的国家都浪费不起。
从我们自身来讲,在学习和成长中,犯错必不可免,那更要尽快成长,积累起自己学习的「犯错成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