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汉本1 蒋乔敏 2020410047 18089690254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场悲凉寂寞的童年梦,也是一段凄婉忧郁的故乡情。
她在《呼兰河传》中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引线,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写和对过往故事的回顾,向我们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答了封建陋习对当时社会的迫害和污染。读她的著作,最让人惊叹的是,萧红总是能以孩子天真无邪的视角和平淡无奇的叙事手法,将悲痛、荒凉和对时代的无力感写得如此令人震和对时代的无力感写得如此令人震撼,写得如此痛彻心扉。正如她在书中所言“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小说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死。小团圆媳妇被婆婆和叔公折磨,又通过邻里乡亲袖手旁观的推波助澜,从而酿成惨剧,那惨烈的场景,让人不忍重提。读的过程中,我多么希望她的生命不要再如此顽强,面对无力改变的现状和漆黑一片的未来,坚持只能带来变本加厉的伤害和肆无忌惮的责骂。
鲁迅先生曾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小团圆媳妇那花季般的生命,活生生的被无知愚昧、冷酷残忍的人们残害至死。她的死,可悲之处在于它是典型的封建社会女性所面临的悲哀,甚至是那个时代部分女性的宿命。小小年纪还未曾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就要在成为别人家童养媳的日子中,不断忍受着新的家庭成员对自己的辱骂和责罚。
“小团圆媳妇活着的时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现在她的生命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她。”“小团圆媳妇怕羞不肯脱下衣裳来,她婆婆喊着口令给她撕下来了。现在她什么也不知道了,她没有感觉了,婆婆反而替她着想了。”这一幕幕痛人心扉的惨剧,看的最清楚的居然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可笑的是,这种夹杂人性黑暗的事情往往看的最透彻的也都是孩子;可惜的是,心地善良的她虽然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可却没有能力挽回悲剧的发生。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是用固化的封建传统思想和礼教约束着自己,管束着自己的儿媳。伤人最深之人,往往都是被伤之人。我不知道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是出于报复过去自己也曾受到的那些折磨的心态,还是出于认为这些伤害是理所当然,再平常不过的心态。当然,这两者都很让人心惊,但相较前者而言,更让人感到害怕的则是后者。出于报复过去的心态或许还有因为仁慈或软弱而决定放弃这种行为的可能.但如而决定放弃这种行为的可能,但如果是认为儿媳理应受到如此摧残,并坚信这是一种延续已久的传统的话,那这种行为便会成为一种传承,成为一种固化的思维代代传递,使得每一代女性都要在被迫害和迫害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仿佛受人折磨和变本加厉折磨别人便是身为女性的宿命。对于小团圆媳妇如何受人摧残的,萧红着笔不少,到了小团圆媳妇如何死去的地方,她却又一笔代过,毫不拖泥带水。这段描写没有一丝愤怒,甚至没有一丝悲痛,但说者淡若清风,听者却如闻惊雷。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看似漫不经心的笔触,貌似平淡的叙述,力透纸背的表达出了自己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嘲笑,如泣如诉的笔调,写尽了人的无情与悲哀,这便是那个时代的悲歌。透过文字,我们能深切体会到那种亲眼目睹,却又无法抵抗的无力感,萧红的文字不比鲁迅先生那般辛辣,透骨,但却能以独特的委婉、凄凉,在低语中向我们缓缓展开带有那座边远小城容貌的丑陋面貌。人性的冷漠、社会的愚昧和时代的悲哀,让人一览无余。
《呼兰河传》不仅是关于当时呼兰河城生活片段的汇集,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缩影。萧红在全书最后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呼兰河这个地方,随她成长,伴她蜕变,那些不曾被岁月冲刷的锈迹斑斑,断壁残垣的往事,便是她不可磨灭,永生铭记的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