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家有三宝的妈妈,面对孩子们之间争斗的机率会比一般的妈妈们总归要多很多。有时候是互相跑来告状,有时候是拿鸡毛蒜皮的事情来让我裁决,有时候是争相来等着我夸赞……说实话,我并不是每次都能够处理的很好,因为它很考验一个人的即兴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亲子教育一路磕磕碰碰走到现在,我确实犯过很多错,但同时我也不知不觉中做对了很多事。
为什么我如何笃定?看孩子们的状态啊——孩子们目前彼此相处的越来越融洽,兄弟姐妹情越来越深厚,越来越有自律性和上进心。虽然我现在还是偶尔会犯错。
由此,我有了一个想法,如果能够及时把亲子相处中的经验教训总结记录下来的话,把相似案例归类整理,做成模版,这样的话,以后如果又发生类似的事件,我就可以参考记录,及时提醒自己,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就可以更快顺利解决事件了。
这其中的理论指导来自人类大脑机制的独特特点。我们的大脑喜欢指挥我们做本能的事,做那些已经形成习惯的事,如果是有一些模版存放在大脑中,当发生紧急事件时,大脑自动会调用模版去解决问题,这样岂不是既高效又快捷吗?
01 事件的起因:一颗煮鸡蛋
曾经读《正面管教》事,里面有句话非常戳中我心,即“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但是解读能力很差”,我在日常生活里,对此深有同感。
某个早晨,刚上小学的弟弟六点就起床了,然后开始看书,运动,井然有序的按着自己的计划做着自己的事情。姐姐六点四十起床,哥哥六点三十起床。因为弟弟已经连续几天早起,并有阅读和运动,七点吃早饭时,我看到冰箱里仅有一颗煮鸡蛋,是前一天剩的。我就拿出来,然后走到餐桌前说:“弟弟早起,并且完成自己的任务,那就奖励一颗鸡蛋吧。”弟弟欣然接受。姐姐和哥哥没说什么,我也觉得自己做的很公平,本来就应该“多劳多得”嘛。
02 事件爆发:不公平?
到了晚上,事情爆发了。姐姐在和我道晚安时,哭了。她说:“我以前上小学时,读书和运动做的比弟弟好多了,你也没有表扬过我,或者奖励我鸡蛋,弟弟这样做,你就奖励。不公平。”
我此时才意识到,我早上的行为有失妥当。我本意是为了激励孩子们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却在无意中伤了孩子们的心;我本意是为了鼓励弟弟坚持好习惯,却无意中会培养出他自大,不懂得尊敬哥哥姐姐的坏心态。我真是太愚蠢了!这起事件对于我,是个教训。
03 解决过程:沟通,理解,道歉
想到这些,我理解了姐姐现在的悲愤情绪,我抱了抱她,说:“你是妈妈的大宝贝,妈妈爱你。你觉得妈妈偏爱弟弟,所以你很伤心,是吗?”“其实你上小学时,妈妈也有用心照顾你,也许没有特意给你鸡蛋,但肯定有用其他的方式表达对你的爱。你回想一下,你真的觉得妈妈当时没有爱你吗?今早用鸡蛋奖励是为了鼓励弟弟继续保持好习惯,但我现在知道了,那样做让你们很受伤。我保证这样的事不会再发生,一定改正这个错误。好吗?”
此时,姐姐明白了我早上奖励鸡蛋的用意,也了解到我对她的爱一直没变,她很释然,用力抱了抱我,睡觉去了。
04 对事件的反思
类似事件,以前也出现过几次,但由于我的懒惰,没做记录,没做反思,结果这次又“阴沟翻船”了。这起事件错就错在我的自以为是上,我以为这样做是为孩子们好,其实结果恰恰相反。
孩子真的能够感觉到家长是否对他们一视同仁,作为多个孩子的家长,就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力给孩子们同等的爱,如果有偏颇,家长要及时和孩子沟通,化解孩子的心结。这样亲子关系才会融洽,沟通顺畅。
孩子的感受力非常强,尤其是对来自父母的关爱。谁对他好,他心中都知道。但是他们对事情的理解力还跟不上,这就需要家长的指导,所以家长和孩子之间保持亲密的连接很重要,起码要让孩子敢于并愿意向家长倾诉,或寻求帮助。此时家长给孩子的任何指导和解释,孩子都会愿意接受的。
对于文中提到的事件,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我把那个煮鸡蛋放在桌子上,然后告诉大家“今天由于时间紧,来不及煮鸡蛋了,只有这一个,是昨天剩的。你们三个讨论一下该怎么分配这个鸡蛋?”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他们做的决定,每个人对自己做的决定肯定都是接受的,这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是我直接分配鸡蛋,不管怎么做,他们都会觉得有问题,不公平。
这类事件学到的教训就是:多让孩子们参与进来,解决问题。这样家长落得轻松,清净,孩子们都很满意,高兴。一举两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