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该有的样子
这么多年在乡村初中工作,一个最深切的感受是: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校了,校园越来越失去了它该有的样子了。
作为一个七十年代末出生的人,常常会回想起小时候的学校。上小学的时候,就在村办小学的青砖瓦房里上课。条件简陋,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但是孩子们最起码不讨厌学校。因为在这里有许多我们童年该有的快乐。课程少,作业少,活动的时间长,学校的限制少,放学后很少有家庭作业。因为放学后,每个孩子几乎都有放羊或拔草的家务劳动,这便是初期的劳动教育,而且是自发的,孩子们乐意的,从不以此来考核学校的劳动教育。
记忆最深刻的便是,那时候我们的六一儿童节,是全校学生参与,全镇举办的文体活动。合唱队,彩旗队,花环队等,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都可以在这些庆祝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可如今,六一儿童节,成了部分孩子的节日,成了部分孩子展示的舞台。大多数孩子参与感不强,但学校的简讯上却呈现得如火如荼。当然,每个时代都有它一定的历史背景,教育也必然有它独有的特征。但是,孩子们不喜欢学校,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如果你去采访任何一个在校学生,十个有八个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他们人生的四分之一时间将在校园度过。如果孩子们在这里找不到该有的快乐,那将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高考后,学生以撕书的方式来释放这么多年寒窗苦读的情绪,其中就含着对校园彻底逃离的情绪。毕业典礼的时候,学生没有对学校有依恋,对老师没有感恩,反而有种解脱逃离苦海的感觉,那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啊!即使升学率再高,那也不能代表教育的意义。
那么,孩子们的快乐究竟去了哪里?是谁让孩子们越来越不快乐?是教育本身吗?是学校吗?是含辛茹苦的老师吗?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吗?好像单纯地去把责任归咎到任何一方,都不合理。但是,又好像都有关联。
从上学到工作,一辈子 ,我的大部分时间将在校园度过。孩子在城里上小学,我在乡村初中教书,见过的,听过的,思考过的,学习过的, 大多是关于教育方面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明争暗斗,评价机制与教育方式的各种矛盾,双减政策与就业形势的内卷压力,平均分和德育教育的私下冲突,校园安全与质量发展的相互牵制 ,似乎许多事情都在戴着镣铐跳舞,每段舞你还得跳好。立德树人,教育之根本。但实际上 ,教学质量说了算。
校园里,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被最强大脑精打细算了几千遍,压缩到极致,生怕因此耽误了质量。可是,孩子们失去了上学的快乐,成了学习的机器,越来越不喜欢学校,越来越不喜欢学习,那我们的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每次学校举行运动会的时候,我身处其中,看到操场上孩子们绽开的发自内心的快乐的笑脸时,看到操场上孩子们自由地活蹦乱跳时,我总会不由地生出感慨:这才是校园该有的样子,这才是孩子们该有的青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