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我最敬佩的教育家,没有之一!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读过许多教育家的专著,只有苏霍姆林斯基是最接地气的教育家,他给教师的每一条建议都是经过亲身实践的,而不是理论上想当然的想法。苏霍姆林斯基几乎教过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课程,所以,他的著作才能深入老师心底,产生共鸣。
多年前就曾读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当时觉得太好了!为了让每一位老师都能读下去,我一条一条打印出来,给老师传看,每读完一条就一起交流探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没想到李素怀老师和我不谋而合。本学期李老师在东北群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并且为了大家阅读方便,也是一条一条发到群里,并专门为大家录制了音频,这份良苦用心真的令人感动!
虽然已经读过一次,可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真的是温故而知新。今天读到“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列举了提水的例子,指出“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
由此,我不由得想到了二年级的小哲。小哲是典型的留守儿童,父亲是植物人,母亲外出打工,他则跟着姥姥姥爷生活。而姥姥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家庭教育自然跟不上。小哲学习主动性差,作业总是完不成。针对他的实际情况,我建议班主任给小哲少留点作业,并建议她采用把国丹老师教给我们的“保证正确率法”。今天课后看护时,我特意提醒小哲注意写字姿势,并指导他写好字。过了不久,小哲写完了。我及时表扬了他。他的小脸上满是笑容。当有几个孩子写完后趴在座位上发呆时,小哲却拿着语文书在预习新课。我再一次表扬了他。这时,他举手报告,可不可以回班级拿字典。我同意了。一会儿,小哲回来了,自己查字典,在书上给明天要学的生字注音组词。这一过程中,小哲从被动完成作业到主动预习,谁能说这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学困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建议是“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通过分层教学、作业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取得成就。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愿与诸君共勉。/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