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读书沙龙,顽爸安排的内容是《心教》推荐序一《改变,来自渴望》。
阿建老师说,在他的萨提亚模式的课堂笔记上,记录着约翰·贝曼的教导:“一个人联结了渴望,就跨越了行为问题。”
细读阿建老师的书,每一个深刻的对话范例,都是进入渴望层次,让孩子生发出巨大的力量,最后行为上发生了转变。
我也多么希望自己和儿子的对话,能够联结到孩子的渴望。
于是,在南京工作坊下课间,我问阿建老师:“我怎么去联结到孩子的渴望呢?”阿建老师看着我说:“淑贤,你都没能联结自己的渴望,你怎么能去联结孩子的渴望呢?”
这样子啊。
可是,我怎么去联结自己的渴望呢?
我没有继续问阿建老师,我内心隐隐地感到,这需要我自己去摸索。
阿建老师曾在《心教》一书里写得明明白白:联结渴望的意思是,是让人能体验自由、体验意义感、体验爱、体验价值感、体验被接纳。
字面上说得再清楚明白不过了。
然而,萨提亚模式是个体验模式。所谓的体验,不是头脑的认知,而是心灵的感受。
昨晚,我闭着眼睛很专注地听顽爸把推荐序一读了一遍。
推荐序的作者也曾问阿建老师:“是不是当我与儿子一起确认他真正的感觉与期望后,我直接表现对他的接纳、爱或重视,这样就可以了?”
阿建老师回复:“大致上来说是的,当孩子真正感受到接纳、爱与重视,那便是成功联结了渴望。一般而言,这是最不易做到的部分,因为当父母接纳孩子,告诉孩子自己的爱,孩子不一定能接收到,那便联结失败。关键的问题在于,处理教育问题的大人在那一瞬间是否能有更一致性的表达。”
这两段话,我已经看过很多遍,然而一直停留在头脑层面,我还是不太明白怎么做到。
沙龙的话题,让我再次深入思考关于渴望。
恰好昨天下午,我和以前周梵老师课程的同修翠兰老师约了催眠个案。
【个案中,我并没有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状态,但我还是想起了一个画面,穿着花色棉衣的自己。(当时个案中,我说成羽绒衣了。那时,还没有羽绒衣呢)
高中时期。大概过年后的那个学期。我穿着那件棉衣上学去。后来天气转热了,温度高了很多,我穿着棉衣身上闷了一身汗,可我没有带其他的衣服,棉衣脱了里面的衣服外穿很不好看。没办法,我只好继续顶着厚厚的棉衣。
那天下午,我走在校园里,正闷得全身是汗,脸颊发红,听到有人在边上说:“你看那个人,这么热的天还穿得这么厚的!”我走得很快,逃开了。身上更热了,脸颊更红了。
我感到自己很生气、很委屈、很难过,还有孤单、悲伤......
老师引导我去牵那个受伤的自己的手,我竟然不愿意过去。
原来,这么多年,那个受伤的小女孩,那个觉得被人笑话很没面子的小女孩,自己也不喜欢也不愿意靠近啊。原来,那个被人笑话的小女孩,自己也在嫌弃她啊。
当我后来对那个受伤的自己说:“亲爱的宝贝,这么多年你很不容易,这么多年我忽视你了......”
我忽然泪如泉涌。我肆意地让自己哭。我知道,那是疗愈的眼泪。
我愿意去靠近“她”了,我感觉到“她”也在慢慢靠近我。“她”靠在我怀里,很温顺地依偎着我,靠在我的右手侧,久久的。】
我给别人做了多次个案,这是我第一次做案主。感恩给我做个案的翠兰老师。
晚上的读书沙龙后,我再次回想了白天的个案。那一瞬间,为什么我的眼泪会喷涌出来,我想就在那一刻,我体验到了被理解、被接纳、被爱。
自己爱自己。
没错,这就是与自己联结了渴望。
——顽妈分享2019年10月2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