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听说日本干净,以为是污染少空气好而已,第一次去了才知道,他们的干净体现在方方面面。
近江市场最让人费解的是,繁华的街道两旁没有垃圾桶,我们只看到一次扔塑料瓶的垃圾桶,没有扔普通垃圾的,便利店里会有垃圾桶,但也不敢随便乱扔。
我以为他们能保持干净,垃圾桶会非常多,清洁工会非常多,但是并没有。那么垃圾都去哪里了呢?我猜大家都带回家,有专门的垃圾分类处理吧。
我们作为游客,垃圾都会带回酒店房间,因为酒店会支付一笔垃圾处理费用,除此之外,我没在其他地方扔过垃圾。仿佛自己也习惯了,平时我走路上也不会吃零食喝饮料,所以感觉还挺适应的,但是同行的伙伴们有人就不太适应。
包括去景点,有很多小吃店,每家店门口都有一个垃圾桶,有些还要分类的,所以看到那些小吃店门口都很干净,即使扔垃圾也不会觉得很脏。
我们去逛近江海鲜市场,以为一进去就会有鱼腥味,到处都是水,就算没这么脏乱,也不会太干净嘛,印象中还是国内的菜市场,乱糟糟,地上有菜叶子,土很多,卖海鲜的地方泥泞,腥臭。
但是我们去的那家大市场,一点都不觉得腥臭,地面特别干净,哪怕游客多,现买现吃,地面也非常干净,我们去了两家小店,真的是非常小,3个方桌,一个吧台,也就坐十几个人,但店里非常干净,他家的厕所也很干净,虽然小,但是那么干净很难得啊。
就算是在地铁换乘大站,那里的厕所稍微差一些,但也比我预想的干净很多。据伙伴说,她母亲是非常爱干净的人,来了日本都觉得太干净了,特别喜欢。
回国后我和朋友吃饭,去了一家地段繁华的商场,厕所实在是脏,明显是有人站在马桶上解决个人问题,而门口就站着两个穿工作服的清洁人员在聊天,实在让我不理解,她们不用打扫的吗?
我在某些方面也挺爱干净的,也很在意规则秩序,我这样的习惯去了日本感觉很开心,大家都是有秩序的排队,走到哪里都很干净,受到环境影响,我们也变得遵守当地的潜在规则,不会乱扔垃圾,注重厕所的卫生。
在白川乡住在村里时,虽然是农家,但他们家的厕所,是要专门换拖鞋进去的,在永平寺也是一样,都是要换拖鞋的,这种要求以前我从没见过。
我之前去三里屯附近吃饭,那边外国的餐馆很多,我以为公共厕所会很干净,实际上很糟糕,我都不想去第二次。
现在我感觉到环境的重要,约束一个人行为的不一定是明文规定,而是一个人的习惯,当大家都习惯去守规矩,爱护环境,其实并不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去维护。
这也让我联想到我们学习的环境,很多人不懂吸引力法则,或者只懂自己擅长的某个面向,能够大家聚集在一起,经常交流分享,不一定每天都谈自己的问题,听听别人的问题,也会有启发。
这种环境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潜移默化,就像是日本的街道,我没看到一个清洁工,也许是时间段不对没遇到,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在做清洁,都在为这条街道的整洁付出一分作用。
这点从日本的其他历史文化方面也能感觉到,他们的这种集中起来的能量很强大,不是靠几个人,而是靠整个环境的带动。
学习吸引力法则,实践是最难的,因为生活太多变了,要靠自己摸索,会走很多弯路,要找人请教,也不一定能找到懂的人,也不一定有时间天天指导我,但有环境就不一样了,学习的人很多啊,各方面的经验我都能学到,总能碰到在某方面能给我启发的人,在我学习的不同阶段,都能遇到聊得来的人。
我的情绪起伏变化大,环境也能帮我稳定情绪,看看别人的分享,不管怎样,都能让我感觉好一点,平衡一些,看看别人的问题,自己也就没那么纠结了。
就像在旅行的时候,遇到一群热爱旅行的伙伴,大家一起玩的就更开心,更带劲。如果没有一群互相鼓励的伙伴一起学习,我这么贪新鲜的个性,可能也不会坚持六年,我自己都很意外,怎么还有这么大的热情和兴趣。
看看外面,再回到我们的学习环境,我就更放心了,环境不会限制束缚我的自由,反而给我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我有这样的平台去分享,去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