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过四个品牌的电吹管,有过惊喜,也有过无奈:管子一旦闹脾气,你只有抓耳挠腮的份---万儿八千的,没把握螺丝都不敢下,只好送医。不像传统乐器,看得见、摸得着,自己鼓捣鼓捣,毛病也许就好了。
维修点本来就不多,好不容易找到了,要发票!可卖乐器的老板为了避税只开了收据。钱收了,再去要发票,就跟你打太极,徒增烦恼耳!加上来回寄零件的时间,实在耗不起啊!(本人的买的管子半年维修了三四次,现在还在带病工作。)
唉,本来想把吐槽和期待分写,但吐槽得罪人,想想还是合二为一吧。其实二者有因果关系,只是期待需要前瞻的脑洞开大些。
但是,别忘了:你不是安版,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余(如成本、工艺、工期等等),或你想到的他们早就想到了。所以期待只限于建议,心态要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说的有道理、有价值,能给研发人员和领导一点触动或启发,就心满意足了。r1不采纳,也许r2、r3会采纳, 何况在竞争的年代,被别家采纳也未可知。
在正式讨论前,我们先得有个共识为基础(on the same page),否则说不到一起去:
1. 既要照顾银发族和其他小白的上手快、价钱低、便携性、多音色等诉求,又要考虑高手们对多音色、好音质的需求,特别是对操控的自由度拓展空间的诉求(钢琴就是榜样:不用像弦乐的音高音准那么难学,但要想弹好,有无限的精进空间)。
2. 支持国货,不排斥外货。首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的基因、心理、习惯毕竟长期受中华文化的濡染,研发者应该会在体味本国用户需求和审美习惯方面胜人一筹;但音乐无国界,基于外国文化的西洋乐器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还要演奏很多优秀的外国歌曲,需要了解其文化韵味、民族风格。事实上,外国品牌也看好中国庞大的市场,也会聘请中国的乐界行家,打磨民乐音色。正确的心态是:借鉴他山之石攻玉,创国产品牌优势,让我们的电吹管走向世界。
3.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小民也有责助力研发。既然最大的用户群是我等基层、业余、银发乐迷,只要厂家的发展战略不是只管高端、专业、有钱大牛,我们的体验和建议一定会得到重视。何况电吹管是个新玩意并日新月异地发展,需要跨界知识,谁敢说他是绝对专家?斗胆提供创意正当时,说错了能把你咋地?
故“斗胆”建议如下:
1. 质量第一。这点显然r1十分看重,各种压力测试正在做,将来的返修率也会用微笑回报他们,不用我等担心、赘言。
2. 基本硬件设计和底层操作系统架构重于其他。音色、音质等核心指标固然重要,但可以通过软件迭代升级或挂靠在自乐班上不断完善和扩充。硬件当然可以随着r2、r3,etc.的迭代不断改进,但舞台一旦搭好是不容随便增减的(模具也贵),望在某一时限内把该做能做的都做了,对“当代”客户负责而问心无愧。管友们也要有耐心+包容心,不催、不怨、不等(乘还来得及,该说的现在说,不要事后诸葛亮)。
3. 最好自带扬声器。诚然,如此紧凑空间要加一个扬声器确实音质不可能太好,且成本会增加。但是,请为初学者想想,他们不需要太好的音质,最重要的是简易性(让他知晓“要想音质好,音箱少不了”就行)。回忆我初买某管,打开后百吹不响,后来才知它本身是个哑巴,非要接外设才有动静,多失望啊!和传统乐器比就输了一筹。精简是r1的最大卖点之一,但这个最好不要省。不用担心因喇叭小音质不好而影响口碑,没听说有人因扬声器诟病某管。当然,完全可以做得好一点:手机更小,是怎么做到的呢?
4. 为方便基层用户,见贤思齐:一是自带蓝牙(既可接收如罗30,又可发送如音搭档),二是裸机一个价,加外设(蓝牙接收器、音箱或耳机)一个价,丰俭由人,多好。
5.弯音轮: 感觉罗30的位置、高低、大小是为人高马大指长的外国人设计的,我等用起来憋手。要是能学习八音用软胶感应键就好了。但八音只有下弯音键,r1加一个上弯音键就更好了。在几乎全是触摸键的管子上,一个机械按键也显得突兀,故障率会增加吧?(记得安版十分推崇罗10的十字形按键,多功能潜力大、顺手。)
6. 音频输出插口:可否放到背面而不是管子下部端口,这样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特别是插上蓝牙发送器)都不显眼,看起来舒服一些。简洁起见,音频输出只用一种规格(建议用6.5,因为小的容易松动,我的罗30就换过一次),附赠一个转接头就好了。
7. 指法与调号:笛子指法(筒音为5)、萨克斯指法(筒音为2),还有筒音为1的指法,换算调号十分麻烦,应该在指法选择后自动转换。要是能像手机调音器APP那样自动感知音高,甚至自动为电吹管调到指定调号,岂不让广大初学者拍手称快?(请别嗤之以鼻,总要有人敢做梦。电子的,真的做不到吗?)
8. 管子上网:已是5G、云计算时代,元宇宙也快步赶来,可不可管子直接上网,除了直接下载版本更新,更有那云音色、云调音台、云指导、云合奏、云音视频录制、云四件套(原唱音视频、音频示范、音频伴奏、曲谱(动、静))......,You name it! 接驳手机诚然是目前最容易的,但对老人来说还是挺麻烦的。手机过后的平台是智能眼镜(A/VR), 看动谱多爽(本人已淘到雏形的头戴式电子谱架,多适合电吹管的便携、移动式吹奏啊!)
9. 音色发展战略:是只做模拟,还是也做电声,双管齐下?对r1宁缺毋滥的战略我十分佩服,但对经费有限的业余乐迷,难道要买两个或更多的管子去玩另一类音色?电吹管多音色与传统乐器的一琴一色相比的优势之一是集成性。在用户群中,老年人一般喜模拟,青年人多爱电声。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数字化音频),在物质基础(硬件)上是统一的(可以共存一管),因此电吹管兼有二者,或更多功能,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是说,合成器或许是电吹管的大方向,而先某类音色搞得出类拔萃,是在激烈竞争中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可以理解。商品世界中精分和综合都有市场。
10. 软硬的分与合:R1与国内外同行最大的不同是先有了自乐班软件平台。这个先软后硬的特点,既有软件先发的优势,又有硬件后发的优势。因势利导、乘势创新,可不可以学习手机、计算机,再跨一步:
1)新型的电吹管,裸机只装系统,音色、技能等上云自选购买、下载。这样的好处是价钱更便宜,音色按需购买,消费更划算,不像现在的电吹管,号称几百个音色,令人满意的屈指可数,吹奏者常用的只有几个。
2)自乐班软件平台更加专业,功能更加丰富,领域更加宽广,成为r1的神魂(此处省略1000字)。在统一的顶层设计下, 研发部门软硬分工,各攻其长,各自登峰造极,形神合为一体又1+1>2?
姑妄说之,姑妄听之。还有许多想法,适时再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