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空间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空间

作者: 陆之赧 | 来源:发表于2020-06-12 13:58 被阅读0次

你为什么必须有一个自己说算的空间?

关系中的连接可以破除敌意,开放、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具有疗愈性。

与原生家庭的分离至关重要,是孩子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雏形。

l  创造你的生活空间

① 房子的隐喻

房子有重要隐喻,房子就是你的心。

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感觉:我的心灵空间和地理空间我说了算,敞开还是关闭,是我的基本权力。当确认这一点时,在这个空间内才会有掌控感和熟悉感、安全感和自由感,而活得舒服自在。

如果不被允许有地理空间,也会严重影响到心理空间,这是一个权力问题,会导致他们不能在意识中去做各种叛逆的、荒唐的、天马行空的想象,而这些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来源,也是生命力走向成熟的必然途径。

② 我们都需要一个安全空间

我们最初都有赖于父母给我们提供一个安全空间,就是父母对孩子持续性的关爱。安全感就是安全空间的内化。

活在一元世界中的人,谁都不能信任,他们会担心一旦放下掌控,外界的敌意就可能侵袭自己,这会带来睡眠问题。有善意客体的守护,才可以安心入睡。

当我们确认了“我”放下控制时会遇到一个充满善意的“你”,才能放下控制而接受失控。

可以试试做这样一个练习,在你的家里,安静下来,闭上眼睛,先是感受在这个房子里的感觉,再和这栋房子对话,然后想象你是这栋房子,看看这栋房子又想对你说什么。这是练习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你还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你想把这房子构建成一个让你觉得安全、自在和舒适的空间,你想为此做些什么。

③ 让家成为真正的港湾

自己家是自己最熟悉、最有掌控感的地方,所以会觉得家就像温暖的港湾,可以让自己栖息。

很多时候,需要争取甚至战斗,才能让家真正成为一个舒适宜人的港湾。因为你很可能会面临一些入侵者,特别当入侵者是亲人乃至父母时,无法赶走他们,甚至都意识不到这是入侵时,家就很难成为港湾。

我们得意识到小家庭首先是父母和孩子的世界,必须保护好这个空间,家才能起到港湾的作用。

④ 修炼掌控力

人该有掌控力,该形成这样的状态:我的生活我能掌控,即便现在有失控甚至崩溃,但我深信我能通过努力让生活恢复掌控。

控制对婴儿来说极为根本,家长们要重视孩子的过渡客体以及像吸吮手指这种事,因为这是孩子在借此形成掌控感。

先是有一个“60分妈妈”,让孩子形成基本的掌控感,而后有一个基本有力量的爸爸,乃至一个家,这都构成了好的安全容器,孩子就可以在这个基本有掌控感的世界里释放活,伸展自己。

l  创造你的工作空间

① 维护你的权力空间

任何一位员工,不管他的工作看起来多么普通,都需要一个他能说了算的空间,这是他的权力空间。当然,职位不同,级别不同,权力空间不同。但无论多么低的职位,如果想发挥他的能力,就必须赋予他一个说了算的权力空间。

好的单位会主动赋予一个员工这样的空间,作为员工自己,也要去争取这样一个空间,做法就是讲事实、讲道理,以“不含敌意的坚决”坚持自己。有这样的权力空间,才能发挥创造力和热情,提升工作能力。

② 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工作中如果既失去了权力空间,也失去了生活空间,这是双重的精神绞杀。

工作不能成为一切,每个人的生活空间至关重要,不能被工作空间彻底侵占,否则我们的心灵就容易沙漠化。因为温暖我们心灵的是情感,毕竟我们通过工作获取生存空间就是为了好好生活,更好地与所爱的人在一起。

在工作中,必须想办法去拥有自己的权力空间,并且维护生活空间。

③ 个性化、社会化与体系化

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中都会面临一对矛盾:个性化和社会化。最好是既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个性化,也完成了社会化。个性化或社会化太过,都容易出问题。

一个社会越是中心化、体系化,一个人就越容易为了生存而做职业选择;一个社会越是去中心化、个性化,一个人就越容易为了兴趣而做职业选择。个性化发展足够充分,就不容易落伍;一直以来尊重自己体验的人,有更宽广的职业空间。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关键是一份本心。一切职业都是人类与社会的关系的产物,好的东西总是源自人与社会的深度关系。拿出本心才能和这个世界建立真诚的深度关系。

④ 工作空间的无情

最原始的生命力,当它彻底涌出时,个人的能量会变得很强,因此可以毁灭,同时也可以创造。但因为没有包围着几层安全胶囊,这股能量会很危险当反过来指向自己的时候,也会让自己受伤。

不要让“我”被原型占据,而要让一切人性的力量在“我”这个容器内进行。

亲密关系,也就是家庭与生活空间中的爱,和社会关系、工作空间中的逻辑有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家庭中,不能讲无情,应该珍惜彼此;工作中,也许就应该“无情”地按照一些规则去行事,这样既有磊落感,也容易发展能力,甚至更容易创办出好的事业来。

l  “宅”

① 程序、封闭与控制

设置程序的深层原因是控制感、当一个人过度追求自我掌控时、容易陷入到封闭状态,因为其他人不愿意按照自己头脑规划的程序来生活。

程序、封闭与控制,是宅比较明显的特征。宅着的空间和可控感的基础。从内部可控空间到外部可控空间有一个过渡,越宅的人,这个过渡空间越重要。

② 宅,是为了切断敌意

敌意常是孤独封闭的想象,一个人自己内在的敌意会唤起外界的敌意。连接可以破敌意。

太宅的人通常伴随着无助和被害感。他们封闭自己,既是为了挡住外界的敌意,也是为了锁住自己内在的敌意,根本上是为了锁住自己内在坏的生命力。

对于太宅的人,非常简单的解药就是现实世界,它是有疗愈性的。希望我们身处一个开放、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只要不是主动伤害,它能容纳各种人以各种面貌进入。

③ 越封闭,越累

做事最少,交际也最少的人会非常累。因为关系是连接的渴望,是人类最根本的渴求,要压制它,就会消耗大量的能量。

宅的问题很严重的人,是把连接这个最基本的生命需求压抑到了潜意识中,为了锁住内在的敌意,也为了锁住自己想与人建立关系而不得后产生的一系列可怕的感觉。

很多人是一个人长大的,和这个世界的连接不够,结果陷入封闭中,构成了宅的现象。孤独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因构建关系在生命初期严重受挫,无数人把生命力憋在了自体内。

去爱和有意义的忙,是一种治疗。

④ 迟到、早到、拖延与权力

习惯性迟到是一个空间问题,有人会想尽可能地待在自己的世界里,尽可能少地进入别人的地盘。因为自己的地盘自已说了算,在别人的地盘上会失去控制感。

习惯性早到可能是因为惧怕苛刻的你会不高兴,所以提前赶到,以此证明诚意和顺从。习惯性早到的人会用拖延来追求掌控,拖延就是他们对别人表达不满的方式。

社会关系中的权力意味太重,所以守约很难,要通过拖延和迟到对权力表达抗争。在比较平等的组织中不会把守约视为一种服从,而是对平等设置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l  与原生家庭分离

① 心理断乳的谎言

心理断乳是个谎言,因为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成年的孩子不想离开父母,而常常是父母不希望成年的孩子离开自己。所以,很有可能是父母没有完成心理断乳。

每个人最初都是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呵护,在父母制造的生活空间中长大,但同时要不断完成各种分离。

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后,一个人才能以一种“这是我的世界,我要说了算”的主体感,更好地去建设自己的世界。

② 父性与秩序

父亲对于孩子来说具有三大功能,第一带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第二,留在家里陪妈妈,第三,提供规则和秩序。

在共同空间里,需要建立并尊重规则。构建的规则最好有“神圣第三方”的含义,是用来约束每个人的;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说了算的独立空间。

在孩子养育中,要给予爱与自由,也要向孩子传递一些规则,教孩子去尊重规则。

秩序与规则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这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爱与融合,只有秩序、规则与分离,那生命就像是荒漠。

③ 从粘稠到清爽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提出,6个月前的婴儿,处于正常共生期。也就是说只有对6个月前的婴儿来说,共生才叫正常,之后的共生,都是病态共生。

处于共生关系中,一方面是极度亲密,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们不分你我,不分彼此。另一方面会感觉一旦有分离,就意味着我们共享的这个共同自我就会崩解,这时就会有死亡焦虑。

粘稠与清爽的分别,不仅会体现在个人上,也会体现在集体中。集体文化的企业中,容易缺乏规则、界限与秩序,个体难以被允许有分离自由与独立空间,大家长的意志笼罩一切。个人文化的企业中,容易讲规则、界限与秩序,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权力是什么,自己的边界又在哪儿,因此容易觉得一切是清爽的。

④ 听话、叛逆、感恩与背叛

每个人有两个叛逆期,一个是一岁半到三岁时,另一个是青春期。这两个叛逆期,可以说孩子都是在积攒力量,为了更好地进入到下一阶段的竞争中。

所谓叛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想做自己所以这并不是一个需要矫治的错误。如果父母想收获一个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孩子,就需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做自己,尊重孩子的空间,让孩子在他的空间按照自己的规则来。

要给孩子叛逆与冒犯的空间,和生命力挥洒的空间,否则孩子就只是被教导成有工具性的竞争力,而没有被允许有个性化的热情与创造力。

看到最简单的事物,其实需要叛逆与冒犯。牛人们之所以在他们的领域内非常厉害,正是因为他们有直面最简单事物的勇气。

Ø  复盘

容器和被容之物,是一对很根本的命题。“觉知”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容器,而“空间”,那更是非常直接、非常真实的容器。如果你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那么你作为被容之物,也就意味着没有安身安心之处。

学习尊重彼此的地盘,学习尊重共同空间里的规则和秩序,在任何一个社会都非常重要。至于你自己,必须意识到你需要一个属于你的空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空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bg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