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前言
最近易仁永澄写了一篇文章: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关于这一篇重要的文章的解读,我本来计划是写一篇长文来分享体会感受的。结果写着写着发现不是一篇文章能说清楚的。于是就变成了一个系列。
关于个人的规范:积极主动、刻意训练、作品声音
关于和环境关系:利他主义、同侪力量
个人和与环境关系:本质导向
关于作品声音,说来惭愧,和积极主动、刻意训练比起来,我做的还远远不够。但是也正是这种差距成为我前进的巨大动力。这一次尝试做好分析,下一步就是规划-行动。
一、解读
永澄在博客中这样说:
我在个人介绍页面中说过一个观点:影响力 > 注意力,这个理念从2011年附近有的一直支撑我到今天,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当很多人异军突起而自己在持续积累时,就可以用这个理念来判断和观察。如何将自己的影响力有效提升,有很多经典的著作说明,我有一个很好的手段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那就是这个规范:作品声音。关于这项规范的细节有以下4点:
先想后做。很多期待成长的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随意做事情,目的不清、标准不定,这样不稳定的成长很难带来成果。所以,做之前要想清楚,最简单的方式是PORT模型,高级一些的有复杂任务分解方法。
成果导向。成果导向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做到底(或者称之为:做完)。曾经我很单纯地以为这一点不需要强调,后来明白,做到底其实并不容易,很多人都会在半途而废!第二个层次是产生成果,不仅仅停留在完成的层面,而是将成果产出。在PORT模型中就有对成果的定义,这也是“职场青年成长培养计划”的第一个活动。
作品效应。在任何一个社会化组织中(职场、社群等),真正脱颖而出的人都是因为给出了作品,这里有一个作品效应:我们用作品影响7%的人,再用作品影响7%的人,继而可以实现影响力向注意力转化。所以,我给幸福进化俱乐部的伙伴一个建议,在社群如此普遍的今天,在群里灌水混脸熟并没有什么太大意义,带来了注意力却没有影响力,还不如尽可能多出点作品!
所以,站在作品的角度回头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积累、成果,可能我们会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标准。毕竟,你设定的标准决定了你的人生。
影响力>注意力
为了解释清楚这个内容,就不得不提到影响力这本书。为了写这篇博客,我去看了这本书。不过后来和永澄的交流他说其实并不是书里说的内容,ORZ...
还好我理解了这个比较的含义。
我举个例子:现在大家都在用微信,那些从微博上做营销的人又转移到了微信。于是大家的微信里开始关注一个又一个的公众号。这种关注,可能来自于你对一篇文章的注意,觉得文章的内容还不错,挺有意思的,于是你关注了,因为你想持续的了解。可是,以后这个公众号只停留在了你的关注清单里,你几乎再也没有看过里面的内容。因为你又被其他的文章、其他的公众号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被分散了,虽然你曾经注意过那个号,那个文章。
但是影响力呢?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易仁永澄。
是的,就是这个家伙,这个大神,这个极具影响力的人。对我来说,只要是他开发的课程,多贵我也会去上。因为我知道,如果不早点上,以后会更贵,更重要的是时间耽误不起啊!
这就是影响力的作用。最近我自己搞了名叫攀登阅读高峰的阅读类训练营。在我说出我们要用半年吃透一本书的口号之后,就有人在没有任何其他消息的情况下付费报名了!而且通过后期的沟通,大家给我的反馈是:因为知道是你组织的训练营,我就直接报名了。
我第一次深刻的体会到影响力的巨大作用。
其实影响力和注意力之间还是有关联的。毕竟要先注意到才有可能影响到,当你持续注意一个组织,并且不断获得你想要的时候,你可能会被影响。这是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的。
那么对于那个释放影响力或者注意力的人来说:影响力>注意力。影响力更容易转化为价值,比起注意力来也更加的高效。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获得影响力呢?其实本篇文章就在说明这件事情:通过作品来发出你的声音。
先想后做和PORT模型
PORT模型的具体解释
- P:Purpose 目标
- O:Objective 目的
- R:Result 结果
- T:Task 任务
PORT模型其实是先想后做的具体落地方法之一。我们很多人做事情的时候是以事情为导向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我什么都不想,先做起来再说。做到什么程度,到时候再看,再来调整。
有成果的概念效率高
这种感觉就好像上面这幅图,绿色的是理想状态,你知道从左下角到右上角要的结果是什么,也知道怎么走。但是实际上,大部分人是红色的,走一步看一步,也不想就出发了。如果你能仔细的想一想,可能是蓝色的这条线,虽然有波动,但是大方向并没什么问题。
成果导向
如果能做到先想后做,那么很自然的会过渡到成果导向。因为你开始思考,我要做什么,我要怎么做了以后会发现,无论我怎么做,都是为了做什么在服务。所以还不如先想好做什么,我要什么,然后像刚才那幅图里的绿色线一样,一步到位呢。
永澄的解释里还提到了:不仅仅停留在完成的层面,而是将成果产出。这是什么意思呢?
完成指的是把一件事情做完,因为做完本身也是一个结果。那么产出是什么呢?到底什么是成果。
我的理解简单粗暴,就是能够拿出来给别人看的,并且对自己来说也很有用的可以呈现出来的内容。比如说我参加了做自己的CEO这门课程,我的完成是做完所有的作业,顺利的结课。可是成果呢?目前我的成果是这个博客里的20万字,还有在结课的时候的一个分享。这20万字的内容对一些小伙伴来说可能没有太大的价值,但是却见证了我自己的成长过程。可以说这个成果对我来说有巨大的价值,并且在需要的时候,我是可以把这个成果展示出来的。这个,才是成果。
说到成果,一般最后都会有一个整体性的大的成果,其实每一步都可以有成果,如果涉及到整个过程的管理,还涉及到项目化和项目管理的内容,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做到底
这一条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到。仿佛我们的天性里就是容易半途而废的。反过来说,如果一件持续超过一个月的事情你做到底了,基本上也就超过了将近一半的人了。
作品效应
关于作品效应,这是比成果更高的级别了。首先得是个成果,才可能是一个作品。成果是对自己有价值的结果,作品则是可以持续的对他人产生价值了。这一点,我也是最近才体会到的。
说到我最近组织的《攀登阅读高峰》的活动,一开始只是想有一个成果,于是组织大家一起写博客,本来以为每个人写一写就好了。结果进行了两三次之后突然发现大家的投入变高了。开始对我的活动组织有了更多的要求,甚至有小伙伴写出了
【领读No.01】 领读反馈:希望能够在领读环节听到一些原创性的干货这样的精品文章,我也给予了回复活动澄清:关于Edison对于领读反馈的反馈。逐渐的我发现,当成果的质量提高之后真的有可能持续的产生对别人有帮助的价值。我很期待,这一次的活动继续发展下去成为我的第一个可以拿出手的作品。
二、我的反思
我的现状:成果导向
其实一直以来,对于“作品声音”,我都并没有太深刻的体会。我以前理解到的也就是要做到底,在过程中有一些成果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你的标准决定了你的人生,这是俱乐部常说的一句话。在作品声音这个方面,我以前的标准应该是先完成再完美。但是主要都集中在了完成,在完成的基础上多做了一点点:写博客、写输出,写心得体会。这些内容最多称得上是一个成果。因为这些博客首先是写给自己看的,是对自己有价值的。其次才是其他人,而且从结果来看,我写了20万字,也仅仅收获了三百多个粉丝和不到五十的关注量。真的也仅仅是一个对自己有价值的成果了。
我的作品呢?
前一段时间,出了元规范的文章之后,我经常的问我自己:我的作品到底是什么?结果发现自己真的是很难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除了参与的课程写了一些感悟心得之外,自己还敢努力靠上成果的边的就只有:组织过项目管理的系列分享两次、俱乐部内的一些分享活动等等。但是这些内容都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并不能持续的对他人产生价值。
如何形成作品?
什么是作品
在知道怎么做之前,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作品?虽然定义很明确:能够持续的对他人产生价值的事物。但是估计很多人还是很模糊。那让我们看看周围,能不能找到作品呢?
其实我们身边的作品有很多:比如说某个人写的一本书,比如说永澄组织的课程,特别是现在在课程结束后还会把很多的资料共享出来,比如说一个持续运营的高关注量并且内容都是干活的博客,甚至一个锻炼身体的app,我们看到的每一个实际存在的公司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作品。而我们身边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也都发出了作品的声音。
作品需要积累
说到积累,永澄积累了近7年的时间自然不用说。我想说说我看到的和我同时在成长却走的非常快的药山大神。
山神最近组织了一个活动:我要上头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组织一群小伙伴,以写出登山简书首页的文章为衡量标准的活动。他们的活动我没有参与,但是我知道,这一定会产生作品,这个内容也许不是这一次活动本身,但是产出的能上头条的文章,以及山神在中间输出的关于如何写作的内容等等,篇篇都是精品。
山神能做到这一点,绝对不是一下子蹦出了一个好点子,然后吹一口气组织一下活动就实现了的。在这背后是大量的前期积累,最终从一个突破口体现出来的状态。
在举几个例子,最近一直在学习和了解那些逐渐成熟体现出价值的IP的成长过程,比如说现在特别火爆的知识管理达人彭小六。经常看到他在朋友圈晒出几十本几十本的书,这些都是在前台看不到的努力。正是这些的努力,才成就了之后的爆发。
其实关于积累,我觉得上一篇文章的刻意训练就足够说明一些问题了。
作品需要规划
在作品声音的一开始就提到,需要先想后做。这个规划的过程必不可少,要想产生作品,就不仅仅是先想一下然后动手了。往往在开始之前,心中就已经有了一个版本的作品,然后不断前行,不断调整。
作品是价值的体现,相对于成果来说是更高层级的价值。所以需要更多的规划,要注意作品的展现形式、作品付出的努力、作品的实现方式。并且,这种规划还是一种动态的规划,一边走一边调整,不断的小步快跑。
我的作品还远么?
回到第二部分一开始的那个问题:我的作品到底是什么?现在我还不能回答。但是,经过了这一番努力的思索,我逐渐有了答案。并且已经在默默的实践努力了,别忘了,作品不仅需要规划,还需要积累。而这些在作品还没有完成之前,是很少被其他人看到的。我相信我的作品已经在路上了,半年后我们来见分晓 :)
如果暂时做不出作品呢?
是的,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立刻形成作品的,你可能觉得自己没有那个时间、精力,也许还没有到时候,也许你还在不断的积累,或者刚刚开始规划,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呢?
写下来也是一种成果
相比于参加一门课程或者对于一件事情有所感悟之后在头脑里想想就过去了而言,
写下来是一个更好的结果。因为结果导向的思考过程会可视化你的思考过程和思考结果。在没有可视化的时候是很模糊的,一旦可视化了,质量瞬间就被提高了。
所以先尝试着写一写。
还可以应用在哪里?
如果我们把作品声音的元规范放到生活中,不仅仅是个人成长,在各个领域都是可以应用的。
比如说:你有没有想过在你找工作的时候,你体现出的价值是什么,你的作品是什么?在你的实际工作中,你的成果有哪些,作品又有哪些呢?还有你的家庭生活里,你的社交生活里,你都有哪些“作品”和成果呢?不妨放开了想一想,说不定能够有更多与众不同的收获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