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翁:张玲玲(北京一医院精神科专家)
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是一群谱写生命交响曲的人,他们为了人类的健康不辞辛劳,他们为了生命的美好汗流浃背,他们为了社会的发展夜以继日……其标志性的“白大褂”着装,是各种职业装中最简单也最特别的,既赋予医者一种千人一面高标杆的认真严谨和负责,白色也凭添了一份“不食人间烟火”的冰冷意味。
卸下白大褂,释放被武装的身和心,医生其实也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也具有每位普通人应该有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窥探医者心灵,揭秘医生工作背后的另一面,在想象与真实之间,让我们更加全面、多方位地认知他们,同时更换得社会对医生这一群体的敬仰之心、敬佩之情。
压力山大是医生这个职业与生俱来的
压在张玲玲身上的大山有三座:第一座是纯粹的临床医生的压力,即所谓的“没有生活,只有工作”。特意去学过时间管理课程的张玲玲,尽管在日常工作中已努力去规划时间,提高效率,但依然喟叹时间的匮乏,在8小时工作外依然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专业学习、学术交流、课题申报等工作。她通常早上6点半上班,晚上7点多回家,等孩子睡觉后,常常还要再工作到11-12点才能休息。周末及其他假期,也有不少搭在值班、出门诊、开会等事情上。
第二座山,是除了临床工作,张玲玲还从事病房管理工作,医疗、教学、科研、科室运营和发展、人才培养、患者满意度、员工凝聚力等方方面面都要兼顾。作为管理者,要处理更多事务,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困难时有出现,对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都很有挑战。
第三座山,由心理医生的工作性质所致。人们常常将心理医生比作接受病人心理垃圾的垃圾桶,但心理医生毕竟也只是人,不是金刚之躯,如果堆积垃圾太多却不懂得如何释放,就会反噬到自己。
对于第三座压顶大山,张玲玲不讳言刚工作的前几年,因为收入低、精神科医生不受人尊重,身边的几位好朋友先后辞职,她也曾一度想放弃,但一次治疗过程让她豁然开朗。“在十几年前我工作初期,有一位抑郁症患者指出我在交谈过程中表现得不耐烦,他说可能因为医生的一次态度不好,患者就对医疗失去信任,导致后续的诸多影响,有些影响可能是一辈子的。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自那时起,我在工作过程中都尽量收拾起自己的情绪,以平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患者,学会倾听,让患者感到关心和信任。”再加上身边师长的开导,为她拓展视野和创造成长机会,坚定了她在心理医生这条道路上一直前进的信心。
保持一颗平常心
张玲玲认为,心理医生得有颗很开阔和谦逊的心,身边的人包括同事师长都可为师,必要时求助。再就是必须得有自医的本领,有探索面对接受并整理自我的能力,这样在面对病人时会有感同身受的觉察力,同时铸炼自己的心不被外物所扰。
“工作中接触的多数是情绪障碍患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倾听不同的故事就好像在阅读不同的书,故事可以反映人性。”她把这样的过程称为良性循环,帮助别人成长,同时也启发自己思索,借助这些从经验中思考中得来的智慧,去应对自己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从事这份职业十多年,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遇事沉着冷静了,也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现在的我很享受这种状态,它可以让我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常心”。
张玲玲工作中严谨认真,思维理性,与同事相处时脾气好,善解人意,但依然有很沮丧的时候,即尽心尽力地救治患者却不被理解甚至遭到伤害时。“我自己的调适比较简单,看看电影,听听励志歌曲,再睡上一觉就好了。情绪低谷时,同事朋友家人的支持最为重要,体育运动,听音乐,旅游都是不错的方式,如果什么都懒得做,晒晒太阳也有助于调节心情。”
私下的张玲玲,会尽量放松自己,把自己的生活调整至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状态。她喜欢旅行和看电影,每年假期都会安排全家出游,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国家旅行,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人生故事可以让自己有更多感悟”。
作者简介——
睿汐: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资深媒体人,现为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健康与公共传播分会秘书长、国医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总编、国医时代创始人。从事医药类行业媒体十余年,发表文章200多万字,推出诸多有影响的作品。
2009年-2015年,创办了国内首本打造中国医学人文卓越传媒的《国医》杂志,并担任总编一职。工作期间,采访国内诸多知名三甲医院院长、国医大师、著名中医专家等,撰写了大量文笔细腻、才思敏锐、又富有穿透力的文章,赢得业界的一致好评,其本人也被业界赋予“中国当代医药界张爱玲”的美誉。已出版书籍《守望——基层医生的生存世界》,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一部关于基层医生的人文纪实类书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