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视频时听说了这本书,本想借来给娃看的,怎奈我俩越来越志趣不投,她没兴趣。那就我来看,总不能白借吧?
光听书名就觉得豪情万丈,再联想去年播映的《长安三万里》,心潮澎湃,感觉诗人们一个个活灵活现了起来。
我向来对历史没有兴趣,上学时也没学好这门儿课。就像作者在自序中所言“历代官方著史,大多是某年某地,某人某事,如同一条条新闻短讯,人物情感和细节严重缺失。”是的,这也是我讨厌学历史的一个原因。总觉得他们只是这个符号,冰冷无情。
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我便被作者的语言吸引。他一改诉说历史的那种特定的严肃的口吻,而是以日常聊天模式的轻松戏谑语气甚至网络语言,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我仿佛感到了他的一丝淘气和俏皮。他用这种方式赋予了诗仙诗圣们血肉,让他们一个个生动起来,饱满起来,唐宋年间的盛世残梦便跃然纸上,鲜活如昨。
原来历史还可以这么写。
再往下看,我对历史书的刻板印象又被改变。以我仅存的历史记忆,我记得都是按人物、事件的的时间线纵向学习,单调、孤僻。也许聪明的孩子都知道可以横向、并列地去读历史。比如,同一年间,李白在干什么,杜甫又处于什么状态,高适正在经历什么,而此刻朝廷有什么政策,政治斗争谁主沉浮……也许纵横交错起来,脉络才能更清晰分明。
后人说历史,时间跨度常是十年百年。而当时的他们,也如现在的我们一样,不仅为国计民生发愁,也为生活里的鸡毛蒜皮纠缠,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焦虑有彷徨有内耗有争斗。而当时间的车轮滚滚而过时,鸡毛蒜皮也就烟消云散不露痕迹。后人,谁知道、谁在乎你竟然为了头发颜色不好看这等小事而焦虑过?
作者写这本书翻阅了大量的书籍,也加入了他的推理部分。书中大量的诗歌诉说着诗人们眼中的生活、心中的世界、社会的哀鸣。我们可以跟随作者去重温一下历史,重读一下诗歌,从而可以重新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重新熨帖一下我们潦草的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