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三
来自《第二章 思维模式解析》
P20 成功的意义:学习的结果还是智力的证明
杰出的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 Benjamin Barber)曾经说:“我不会将世界两分成弱和强,或者成功和失败……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
究竟是什么把一部分人变成了不好学者?每个人在刚出生时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婴儿每天都在拓展自己的技能。而他们学习的并不是普通的技能,而是人生中最难的任务,比如走路和说话。他们从来不会说太难了,或者说这些技能根本不值得自己为之努力。婴儿不会担心自己犯错误或者丢脸,他们向前走,摔倒,再站起来。他们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前行。
是什么让这种生机勃勃的学习热情走到了尽头?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一旦孩子们开始有能力评估自己,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就开始变得对挑战有畏惧,开始担心自己不够聪明。我研究过成千上万学龄前儿童,发现会拒绝学习机会的孩子数量多得惊人。
我们给了一群四岁孩子一个选择:他们可以再拼一次一块简单的拼图,也可以尝试拼一块更难的拼图。即使是在这样幼小的年纪,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们-----那些相信自己的个人能力固定的孩子-----仍然做出了安全的选择。他们对我们说,生来就聪明的孩子“是不会犯错误的”。
而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聪明的孩子认为这是一个奇怪的选择。为什么你会问我这个,女士?为什么会有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拼同样的拼图?他们选择越来越难的拼图。“我非常渴望拼好这些拼图!”一个小女孩对我说。
所以,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希望能够确保自己的成功。他们认为聪明的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但对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来说,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意味着变得越来越聪明。
「I,重述知识」你怎么看待成功
说说你过去认为成功意味着什么,和拆页中解读的成功有什么区别。
在这之前, 我认为成功就是顺利完成每个任务,实现每个目标。而拆页中的成功是指敢于接受超出自己现有的经验、能力的任务,即使不是每次都顺利完成。
「A1,激活经验」 越挫越勇的事情中是哪一种思维模式
回想一下,你曾经做什么事情是越挫越勇,当时是为什么那样,那个时候的想法属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还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如果那个时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你(会)对自己说什么?
那年我报名参加了中级职称考试,此前有很多朋友告诉我,这个考试特别难,象我这种非科班毕业且没有工作经验的就别折腾了。
也许是因为轻松通过了初级考试,因此我完全没有把这些忠告放在心上。孰料,初级和中级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我的脑子完全不够用,直至走进考场还没理清头绪,第一年,全军覆没。
然而,我并没有灰心,第二年继续报名。虽然比上一年有些进步,弄明白了原理,找到了学习方法,但因为效率过低,最终还是铩羽而归。
朋友们都以为我会就此罢休,我说:现在工作不稳定,我希望自己能有个一技之长,这个考试对我来说确实有点难度,但也不是没有可能完成的,我现在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我要再试试,实在考不过就当锻炼锻炼!
那种感觉,就好像是玩打怪兽的游戏,GAME OVER后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要领,下次一定能过关,一顺手就按下了“再玩一次”键。只不过,我是“再玩两次”以后,才将这个“中级职称”怪兽拿下的。
现在想来,当时如果我用固定型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认为自己能力有限,应该选择把握性大的事来做,那我的人生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