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哲思语,难解《红楼》味——读刘再复的《红楼梦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奇书因内容包罗万象而难倒了芸芸众生,其饱含哲思的警言睿语启迪了无数的“红痴”。对每一个读者来说,展读《红楼梦》都能够收获到自己所希望得到的东西。但是,要真正识得其中味,绝非易事。对阅读者而言,与《红楼梦》的命意保持隔与不隔的状态是最真实的写照。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不论是专业人士的专业性解读,还是普通读者的非目的性阅读,对曹公在此书中的真正因寄所托的把脉能够达到七成基本上算得上是幸运的了。尽管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极富个性化的透析与解构,但是都无法真正抵达曹公著述的命意,都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期许加以附会的。不过,随着多元阅读资源的丰富,加上很多方家穷其一生的精耕细研,《红楼梦》这个宝藏日渐露出真面目。
自曹公带着遗憾留下残篇《红楼梦》之后,围绕这部奇书的解读与研究就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这种繁盛,一方面说明了该巨著蕴含的价值之大,一方面透视出曹公对世情社会与人生百态独具慧眼的审视力道。不论是索引,还是考据,亦或是评论;不管是立足原著残篇的二次续写,还是本依原著内容的补写,它们与曹公的原著相比,真的有狗尾续貂的味道。从这样的角度看,要品味出作品原汁原味的东西,只有回到原著的现场,在曹公营造的“红楼世界”中徜徉慢溯。当然,对曹公作品的品读不应该在作品的闭环中就作品读作品,而应该立足当下,以现代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观照,只有这样才能让沉睡的“红楼生命”焕发出光彩。
《红楼梦悟》是刘再复先生所著的一部风格独特的“红学”作品。之所以说它风格独特,源于刘先生对创作作出的注解:“我读《红楼梦》和读其他书不同,完全没有研究的意识,也没有著述的意识,只是喜欢阅读而已……所以我才冒昧地称‘悟’为第三种阅读形态,并给拙著命名为《红楼梦悟》,与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作一对应。”通览全书,刘先生的作品整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红楼梦》悟、《红楼梦》论和《红楼梦》议。其中,《红楼梦》悟包括上篇和下篇两个部分,而且分别写于不同时期。从写作时间的跨度看,该部分不是同一时期完成的:上篇写于1995-2004年,计111篇;下篇完稿于2005,共93篇。既然经历时间的跨度,作者就有了不同的人生阅历,那么阅读作品获得的感受就不一样。因为该部分的核心词是“悟”,就是把在阅读作品过程中的思考领悟诉诸文字。既然是“悟”,首先就要有引发感悟的源料;既然是“悟”,就不可能局限在源料之中就源料说源料,而应该把源料所含的内容与现实社会人生对接,赋予它现实意义。展读204篇短篇,它没有采取一般性文章写作的思维与体例,都是片段性的,每一篇的文字一般在200-300之间。这些短小精悍的语段不受谋篇布局条条框框的限制,兴之所至,笔之所及,形式灵活多样,别具一格。而篇幅的短小决定了每一篇文章所探讨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从原著中撷取一个有话可说的点进行现代性的阐释,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简单梳理刘先生选取感悟“红楼”的点,有对作品中人物命运遭际的感悟,有对作品中某些看似稀松平常的细节的深挖,有对作品中人情关系的品评,有对作品中世情人性的思考……把这些按照一定的密码缀连在一起,就是一幅色彩绚烂的现代版“红楼浮世绘”。
“小引”相当于“《红楼梦》悟”部分的前沿。第一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红楼梦》在身边,故乡故国就在身边,林黛玉、贾宝玉这些最纯最美的兄弟姐妹就在身边,家园的欢笑与眼泪就在身边。”娓娓道来的文字,字里行间蕴涵丰富绵密的情意。从文字中不难看出《红楼梦》在身为游子的刘先生生活和生命中所占有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红楼梦》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从书中能够寻觅到径流不息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流淌的纹路。对于身居海外的异乡人,不论身处何位、从事何职,骨髓里流淌的永远是炎黄子孙的血,殷红的,从未变色。行走天涯,有《红楼梦》不离不弃的陪伴,就有了亘古绵长的华夏文明的滋养,生活和人生就不会失色变味,更不会孤单寂寞。正是这样,才有了“上篇”中第五篇文章中“无论走到哪里,《山海经》、《道德经》、《南华经》、《六祖坛经》、《红楼梦》就跟到哪里。原来祖国就是图画般的方块字,就是女娲补天的手,精卫填海的青枝,老子飘忽的胡子,慧能跳水的扁担,林黛玉的诗句和眼泪,贾宝玉的痴情与呆气,还有长江黄河的长流水和老母亲那像蚕丝的白头发”唯美书写。从中不难读出,作为中华文化海洋中的一朵浪花,曹公以文学的如椽大笔垒筑起来的《红楼梦》世界,不是远离现实的世外桃源,也不是不可捉摸的海市蜃楼,而是真真切切的透析世情社会的一面镜子,尽管是以四大家族为代言人,但是其吟唱的“贵族家庭的挽歌、俗世人生的挽歌、年轻生命的挽歌”,却是荡气回肠的。不同的人从作品中都能够找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不同人的身上都能够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用痴眼看世界,实际上是用婴儿的眼睛看世界。常人眼里的‘白痴’,其痴,其呆,其木讷,其实正是眼睛深处还保留着一片未被污染的质朴与高洁……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也是俗人眼中的白痴、呆子,连他的父亲贾政都说他是‘无知蠢物’,但他的眼睛最明亮。这已经不仅是发现诗情少女至善心性的审美眼睛,而且是正直判断一切的赤子眼睛。”这是“下篇”部分第一篇中的一段文字。从内容看,这是作者针对怡红公子心性品格所做的评论。在“世人皆说功名好”的社会大环境中,贾宝玉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存在。置身在仕途经济至上的封建大家庭中,林黛玉和贾宝玉被视为另类。但是,正是这份不为世所容的童稚情,却能够清楚地洞悉世情社会的凉薄,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茫茫大世的污浊与末世悲凉。对贾宝玉来说,正是他 “情不情”的大爱,才为令人窒息的污浊生活注入一席清爽的风;正是他的“似傻非傻”,才洞察出大观园,乃至整个家族的悲剧命运。对现代读者而言,现实世界什么样,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与社会相处,这一点完全取决于自己。一半清醒一半醉,兴许可能会获得更多的逍遥快活,但是模糊或遮蔽了双眼的失去自我,即使享受短暂的快意人生,也没有什么值得庆幸和炫耀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一度被世人视为呆子、傻子,但是一双慧眼把这个世界看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不至于落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由204篇短篇组成的“《红楼梦》悟”里面包蕴者丰富的人生哲思、生命意趣。只有慢慢读,方得其中味,才能见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