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

作者: 黄小丽的私人订制 | 来源:发表于2024-01-13 14:53 被阅读0次

    老父亲的过世,让死亡不再遥远。

    葬礼上,二房老大的二儿子,终于见到了大房的大儿子。那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国家电力系统,专门设计的。三房老大老三跟着沾光,让脑壳活泛的二娃看到了希望。

    他在葬礼上,缠着他的堂大伯,让他出去见见世面。大伯本就是家族观念重的人,看到晚辈这么上进,没有不帮忙的道理。

    葬礼之后,第三代的走出大山的第一人,从这里出发了。只是非常遗憾的是,他再回来的时候,只是一捧骨灰了。

    因为没有文化,年纪也不大,大伯就让他去架电线电缆的施工队里干活。

    他非常勤快,人也灵活,不怕苦,有按月工资发,人也非常知足。

    如果按这样发展下去,他以后绝对是一个小小包工头。

    然而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谁会提前来,在一次搭线的时候,操作不规范,他触电身亡。

    施工队都是外包的,家族里叔叔伯伯都去维权了,最后也只是赔偿了事。

    如此惨痛的代价,让本就蠢蠢欲动的第三代,一下子都茫然无措了。

    当时能走出大山的就三条途径,读书、务工、当兵。

    二房二女子婆家兄弟在部队上,就让不喜欢读书的二儿子去了部队。部队回来可以转业安排工作。

    但当时一个城市户口非常吃香。除了读书可以转走户口,当兵的户口还是在农村。

    转业后也只有单位接受,才不用回农村。不然还得哪里来哪里回。

    农转非,就相当于鲤鱼跃龙门。

    后来为了这个户口问题,还花了好多钱才解决。

    剩下的就只有埋头苦读了。

    但读书也要有天赋,读得进就读,读不进也莫得办法。

    九年义务教育后,也就十五六岁,成绩好的,就可以读高中和中专。

    当时农村里最好的选择是读中专。

    那时还是国家计划招生,统筹安排工作。

    比较吃香的专业有医学、水电、师范、邮电、税务……

    中专一般三年或者四年。读完就可以安排到国家需要的单位。

    这个就是直接农转非,吃国家粮,铁饭碗了。

    当时最先录取的就是中专,中专没有录取到的才会去读高中,考大学。

    农村有很多孩子,都是通过读中专直接安排了工作。

    那个时候,读普通小学初中在本地读书。重点初中办学是几个乡只有一所。

    为了要考学出去,得先考到重点初中。考起了,得徒步几个小时,经过陡峭的山崖,也有桥梁经常被冲毁的湍急的河流。

    鉴于艰苦的上学条件和农村生活的贫苦,以及重男轻女思想的侵蚀,很多女孩,连普通的初中都未能读完。很多男孩,也在普通初中读完了,就把读书这一条路堵死了。

    少数名列前茅的,才能收到重点初中的录取通知书。

    本来乡与乡之间是有公路。但车费不便宜。

    在农村里,变一个钱出来,太不容易。而贫穷,让人有一种吃苦耐劳的憨劲。

    农民只有肉体,是唯一的资源了。所以,脚板能代替车轮,丈量那些山山水水。

    土路泥泞不堪。穿在脚上的胶鞋,已经磨得没有了齿印。为了防滑,得把稻草缠绕在鞋子上。

    坡陡,笔直。只有山里娃才练就了这种本事。爬山越岭,泥土泥泞,石头湿滑。稍微不留心,只要掉下去,必是粉身碎骨。

    石头桥墩,不是很牢固。发大水,就会把桥抬走。水退了,就可以看到河床上的一溜石头。人踩在石头上,一步一步过河。

    读书何用?为了走出大山,这个是最快的捷径。

    最小十二岁,最大也就十六岁,却早已尝透生活的艰辛。

    当时走路,不是空手。还得把自己一周或者半个月的生活物质带够。

    用背篓背上米、红苕、腌菜。

    一学期开学或者放学了,还得背自己的铺盖卷或者箱子。这种时候得父母接送了。

    晴天还好,最怕的是突然变天。

    风里雨里,人还好,书本和铺盖卷,就很难保全。

    冬天黑得早,有时候才走一半就天黑了。只有在山坡上扯点枯草做个火把照明。饿了就在红苕地里刨点红苕,擦擦垫把肚皮。

    农民对困难没有办法克服时,就只有忍受。肉体的苦,不是苦,生活看不到希望才是最大的苦。

    通过这样的方式,二房二儿子的一儿一女,二房三儿子的儿子都这样走出了大山。

    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就仿佛以前的科举考试中了举人一样。整个小山村的人都很兴奋。为了庆祝,大家随份子,办起了升学宴。

    户口的迁徙就是阶级的跨越。

    然而最后的结果,也不是绝对的。政策是变化的。除了二儿子家的儿子,读了水电学校分配到了电厂,后面的两个都卡在了国家不再包分配的点上。

    空欢喜一场。

    那女孩,读的医学。四年后再次回到农村。高不成低不就,看过了世面,又屈从不了眼前,过得特别纠结。

    她从小多愁善感,性格忧郁。最受不了这种从谷底爬到山顶,再从山顶跌下来的境遇。

    回乡村那两年,她看惯了人情冷暖,顶着漫天的嘲讽和父母的唉声叹气,找不到出路。

    那些日子里,她肩不能抬,手又无缚鸡之力。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她端着独凳,在空旷明亮的荒野或者竹林边,读汉语语言文学的大专自学考试资料。

    是的,她爱好文学。当她迷茫,六神无主,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只有文字能把她的心熨平。

    十五六岁的时候,她还在学校里。她就用文字讴歌朦胧的爱情。

    还在更小的时候,春天来了,看着风吹落的桃花飘落到脸上,身上,她感觉自己要羽化成仙。诗的种子就此在心里生根发芽了。

    走出大山后,对她收获最大的,就是学校图书馆。世界很大,在书页里续续打开。物质的贫瘠不可怕,精神的短视才让人害怕。

    通过阅读,她了解了自己的短视。

    她想去改变它。那一年,她立下了志:要当一个作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出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gf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