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场景
千页长的小说也始于一个场景。
一、场景是什么?
场景是建构小说的单位。令人难忘的场景一定要有新意,还要有些意外和让人情绪紧张的元素。想写出难忘的场景,通常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冲突。两个角色彼此对抗,双方都需要极为强烈的理由。
二、场景的四个和弦
(1)行动。角色做事以达成主要目标时,就会产生行动。一个场景中,角色有这个场景内的目标。场景目标种类繁多,只要能让主角越发接近整个故事的目标即可。比方说,一名律师希望证明他的客户清白,于是他前往目击者家访问他。在这个场景中,律师的目的是要取得可能帮助客户的信息。这就是行动。然而场景需要冲突,否则会变得无聊。于是目击者不想跟律师说话。这下场景有了冲突(LOCK系统的必要元素),你就可以写出行动场景了。商业小说几乎都由行动场景组成。
(2)反应。反应场景描写主角碰上(通常不太好的)事情时,他情绪上如何反应。律师没有从目击者那儿问出有用的信息,目击者反而说她看到律师的客户大喇喇扣了扳机。现在律师得仔细思考这件事。他的感受如何?他该怎么做?等他决定好怎么做,你就可以写下一个行动场景了。文学小说让人感觉有很多反应场景,因为这类小说通常比较注重角色的内心世界。反应往往以小桥段呈现。
(3)铺陈。铺陈场景或桥段之所以存在,则是为了让随后的场景显得合理。每本小说都需要一定程度的铺陈。读者必须知道主角是谁,他在做什么,以及做的理由。我们需要看他如何陷入小说中主要的困境。此外,在故事进行过程中,也需要一些铺陈桥段。那么铺陈场景该怎么写,才不会变成无聊的解释呢?你只要在铺陈场景中丢进一个问题就行了。不必在乎问题大小,也许只是角色感到焦虑,或与人争执,但也可以是必须立即处理的大问题。铺陈场景仅是辅助和弦,数量应该压到最低。通常这类场景都出现在小说开头。
(4)深化。深化手法对小说的贡献,就像在食物中加入香料。这道辅助和弦通常不会独立成一个场景,而是融入其他场景,加深读者对角色或设定的了解。只要维持手法的新意,依照计划用在情节内,就能煮出完美的故事。然而就跟香料一样,深化手法也不能用过头,否则会毁了故事的风味。
三、场景需要的其他元素
1.引子,开头就抓住读者的心。尝试以不同的段落开始,改变方法,轮流使用对话、行动、叙述和预告,找到适合的引子。
2.紧张程度,紧抓住读者不放。每个场景或多或少都要有些紧张感。替场景注入紧张感主要就靠:冲突。小说主线情节应该有无限冲突的可能。就连同伴之间的场景也应该有点紧张,否则对话就只是交换情报,非常无聊。
3.推手,让读者读下去。场景作结千万别让紧张程度掉下来,你有很多方法能推动读者继续向前。最好的“继续读推手”就是预告即将发生的灾难。以下是其他可以结束场景的“继续读推手”:·一句神秘的对话·突然揭露的秘密·重大的决定或誓言·公开撼动情节的事件·逆转或意外——让故事急转弯的新消息·尚未解答的问题。如果场景感觉结束得太赶,可以尝试砍掉最后一两段。并非每个场景都需要写到合理的结尾为止,不要写到底通常反而比较好。截掉尾巴可以激起兴趣,创造未完的悬念——读者才会继续看下去,寻找答案。
四、紧张程度表
情节写作最好的原则是“能用展示的,不要用说明”。不过这不是铁则,但如果你一直展示,本来该突出的部分就不突出了。那什么时候该展示,什么时侯该说明?只要参考“紧张程度表”就知道了。故事中每个场景都有不同的情绪紧张程度,而场景当中的紧张程度也会不断变动,这就是小说自然的情绪起伏,想判断小说作者的功力,追根究底就是看利用紧张程度的能力。简而言之,请用0到10评估你写的每个场景,0代表毫不紧张,10则是紧张过头。随着场景发展,紧张程度也会改变。一般来讲,你的场景应该不可以掉到0,也很少会冲到10。几乎所有场景都应该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此外,大部分的场景结构都很自然,从较低的紧张程度开始,逐渐往上攀升。
现在检视你写好的场景,用紧张程度表测量一下。规则很简单:当你的场景越过中线(5),你就进入“展示区”,这时请尽可能用展示的方式吧。当你的场景低于中线,进入“说明区”,就表示你太偏说明了。这有什么不好?因为如果你写的没错,场景的重心应该是展示区内发生的事情。如果并非如此,那你真的应该考虑把这个场景删掉。
利用紧张程度表取得平衡:想写出好的情节,就要练习取得平衡。比方说,惊悚小说也需要在行动场景之间稍作休息,让读者喘口气;文学小说除了深究角色内心,也可以通过搞笑、行动或其他场景来调整步调。紧张程度表可以协助你取得平衡。小说通常有几个重大场景,这些场景就是作家的指标,引领他一路走向最终的高潮。在大场景之间,作者会插入紧张程度不一的场景,以调整步调。
先决定你的小说有哪些章节或场景不可或缺。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不过一本十万字的小说通常会有六个重大场景。尽全力写好这些重大场景,让情节快快进入展示区,并留在紧张程度高的区域内,大约在8到10之间。剩余的过渡场景则较有变化,有些可能平淡自省,在2到5或6之间摆荡,或者隐藏了激烈的内心冲突,对角色来说紧张程度可能达到7或8
第八章 复杂的情节
一、发展主旨
作品中传达的价值、教诲或洞见,用一行写出答案,这就是你的小说主旨。一本小说只有一个隐藏信息,不过可以包含许多小信息。
主旨能增添小说的深度,简单的规则:角色负责乘载主旨。先发展好你的角色,再将他们放入情节的世界里,让角色间的价值观互相冲撞。若角色能自然又热情地挣扎,这时故事主旨就会不费吹灰之力地出现了。
1.副线情节。将主旨穿插在情节中,线段必须毫无缝隙地接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整体的效果,并且让人感觉自然。通常这种效果可通过副线情节达成。副线情节可以主旨为主轴,专注于主角需要学习的事物。主线情节的外在行动给主角带来一堆问题时,副线情节则聚焦于个人、内在的议题。带出主旨的副线情节不管正向或负向结束,都能传达出隐藏信息。
2.象征和主题。象征和主题只要别使用过度,也可以加深情节。象征意指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主题则是不断重复的画面或词汇。
二、长篇小说
小说长度也能增添复杂性,情节跨越颇长一段时间的作品效果尤其明显。一旦拉大规模,就有许多机会出错、偷工减料,或惹恼读者。就连不少知名的小说家偶尔也会陷入冗长拖戏的泥沼。单靠写作技巧,没办法带读者走这么远。况且有些长篇小说明显断成许多篇章,似乎违背了LOCK系统和三幕结构。作者要如何调整如此复杂的情节步调:一口一口来。以写小说来说,一口就代表一个主要段落。只要把每个段落当成一小段故事就好。
每个段落中,你可以加入副线情节,让故事更复杂。副线角色也可以跨越段落,串联起整本小说的主线情节。
三、平行情节
平行情节小说会在不同情节线之间来回跳动。平行情节指的是两条或多条情节线同时往前进行。你可以以你想强调的角色为主角,写一条主线情节,再搭配一条或多条平行情节,或让每条情节线比重均等。
想让这么复杂的小说成功,每一条情节线当然都得负担起各自的重任。如果其中一条情节失败了,就会破坏整体的效果。所以你该怎么做?请将LOCK系统套用在每一条情节线。确保你写出读者感兴趣的主角,他的目标与生活命运息息相关,实现目标的途中,他不断面临反抗他的力量,直到最后的冲击结局为止。
四、玩弄结构和风格以增添复杂性
有些小说和电影不用线性的叙事手法,反而在不同的时间点之间跳来跳去,以至于情节不依照我们习惯的三幕结构进展。不过你会发现,在这类作品的杰作中,LOCK系统的元素以及开头、中段、结尾必要的内容终究会全数出现,建构出前后呼应的故事。
假如你写了非线性的情节,只要你协助读者理出前后连贯的结构,这样写就没有问题。约翰•迈克唐纳小说《夜的尽头》
第九章 情节中的角色弧线
一、好情节永远需要好角色。谈到情节,至少就得提到角色发展中极重要的一环:角色转变。
故事令人难忘的原因不是其中发生的事件,而是事件对角色的影响。读者会对有所改变的角色产生共鸣,我们喜欢看角色熬过故事中的种种考验,结尾时脱胎换骨。角色转变可能非常明显,例如狄更斯的《圣诞颂歌》主角斯克鲁奇;转变也可能很隐讳,例如斯佳丽在《乱世佳人》的结尾终于有所成长(只是来不及留住白瑞德)。
请想办法在小说中加入角色改变,以加深情节,带出小说主旨。每当角色有所学习,或因为负面改变而受苦,其实便是作者在对更广的范畴发声——作者的批判已不限于小说当中,而是扩大到针对人生。
二、角色弧线:
和情节线不同,角色弧线描述整个故事过程中角色的内心发展。故事一开始,他具有一定的特质,接着事件在他身边及身上发生,逐渐推他走上转变的“弧线”,直到故事结束。你的主角走到弧线另一端时,应该要焕然一新。角色弧线有一定的结构,否则角色转变就会难以让人信服。好的角色弧线必须具备下列阶段:
1.起始点,介绍角色出场的初始状态。
2.内在层次。每个人都有核心自我,我们的情绪状态、成长背景、创伤和经历等积累而成的产物。我们会尽可能保护核心自我,因为人们往往抗拒改变,于是我们用与自我本质相符的许多层次,将核心自我层层包起来。由核心往外看,这些层次包括:理念;价值观;主导态度;看法。离核心越远,层次就越“软”,因此外层层次越容易改变。譬如,想改变你的看法,比改变你深信的理念容易。不过每个层次改变时,都会产生连锁效应。如果你的看法改变,所造成的影响会渗透到其他层次。一开始可能变化不明显,但看法改变够多后,你的态度、价值观和理念也就会开始转变。反过来说,如果核心理念突然改变,自然会影响其他层次,因为这种转变太剧烈了。
3.一扇角色必须穿过的门,通常角色穿越时都很不情愿。
4.影响内在层次的事件。
5.加深影响的扰乱事件
6.角色转变的瞬间,有时通过“顿悟”呈现
7.后果
三、角色弧线表
角色弧线表能协助你想出点子,写出描述角色内心的场景,因此也能帮你增添情节的深度。扎实的角色弧线能补强任何情节,所以绝对值得你花时间,写下令人难忘的角色转变,自然融入故事当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