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卿评诗:君之诗眼 透我情怀

作者: 重庆忆卿 | 来源:发表于2018-02-25 00:10 被阅读0次

    忆卿评诗

                              君之诗眼  透我情怀

                          午梦兄《雪花》诗作赏折

                                          忆  卿

            “诗文会友”和“书画结缘”,在中国文化中,历来都是风雅事,结识风雅友,更是人生一大乐事。

            只是随着时代变迁,“诗文会友”和“书画结缘”在过度物化的社会里已变成笑谈,尤其人文语境和世情景况的变迁,三五七言,不足以交心,丹青水墨,也难以刎颈,现在还谈诗论画,以此结交朋友,似乎和现在高速发达的商业社会格格不入。不过我个人认为,其实不然,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诗情存在,内心深处更希望遇到一位能和自己诗情相通的人来呼应,“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这份情怀古朴而令人向往,而“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也颇有一股潇洒之态,只是太落寞孤寂了。

            诗文书画,术有专攻,这方面我并不在行,只是喜欢,久而久之也就喜欢结交一些诗文书画方面的朋友,只是相比书画来说,我更喜欢诗文,毕竟我们小时都背过“红豆生南国”和“春眠不觉晓”,这种诗情文采已悄然融入我们血液中。我心深处,还保留一份传统情操,希冀岁月流转中,可争取一段空闲,让匆匆光阴暂缓片刻,我能寻得一长篙,在湍流时间长河中撑起一角方寸,与同样情怀的朋友,或饮酒,或品茶,或读诗,或吟唱,甚至,仅仅是小憩一下。

            如何结识同样情怀的朋友?我个人认为,一篇诗文中能有一句透过你情怀的“诗眼”,触动你内心最柔软处,让你瞬间感动,就是你和作者神交的桥梁,这样的作者,也应该是可以结交的风雅友。

            诗眼,是能让诗文灵动起来的精工之语或天生之句,有的是作者苦心孤诣,推敲而成;有的是随篇就势,浑然天成。任何一篇诗作,都应该有一两句“诗眼”,那怕打动不了读者,至少也是能打动作者自己的落笔动力。“诗眼”在古风律体这种极有规则的作品里很容易写出,也很容易让读者感到,虽然有时一首诗大家会争论“诗眼”的位置,如“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就要说到作者和读者的立足点问题,作者的立足点和读者的感动点有时会不一,同时也有作者的创作才力和历史背景,更有延伸出来的不同解读和意境的转化,细论起来就是另一篇文章了,但绝大多数诗文作品,通过作者的感动而感动读者的,能透过你我情怀的“诗眼”,不会相差太远。

            那么新诗呢?新诗形式不一,体量自由,造句白话,起落随意,有的三五七字,如一句格言,有的洋洒千言,如一篇文章,也需要“诗眼”吗?

            我个人认为,新诗一样需要“诗眼”,虽然新诗相较古风律体有了很大不同,但作为诗的灵魂还是相通的,就是诗要灵动起来,要触动人心,那怕触动的点不一样,可这个点总要存在,不然,难成佳作。所以对于诗眼的形成也就有了变化,短诗三行,总有一个词语是作者想表达的,挥洒万言,总有一个中心思想在贯穿,那么这个“词语”和“思想”就是诗眼,可以是一个词,或是一句话,甚至是一分段。

            我个人认为,诗须悦己方动人,不管是古风律体诗中的一句诗眼,还是新诗中一段诗眼,都要先打动作者自己,再打动读者。不过作者和读者身份各异,难以完全重叠,读者各有经历,情绪也不尽相同,所以感触也有差别,对于诗眼的认可,总会有些差异,比如下面这首诗:

    一声轻唤雕刻了一生的忧伤

    哀婉的风

    在琴声中悠扬

    回舞的雪花

    如你青春的模样

    多少次鼓起勇气

    多少次暗自心伤

    总想将你挽留

    又怕你  在手中流淌

    只能在你飞舞的天空

    撑起一片桔黄的灯光

    夹一片雪花

    在日记里

    留下你洇湿的幽香

    不曾想

    从此在生活的书页中

    却留下了

    起伏的波光

    清冷的雪色

    桔黄的灯光

    朦胧着湿润的清香

    冬  静极了

    心  也跟着朦胧了起来

    我想在桔黄的灯光下

    书写一本只有你我的小说

    奏响两根琴弦的  华章

    让这个雪夜在

    以后的日子中  传唱

    让它凝成铃铛

    一路清音撒向  远方

            这首诗名为《雪花》,是朋友梦兰女士推荐给我的,作者是一位叫“午梦未醒”的网友。初见这首诗时,我并不是十分喜欢,按我的“风韵诗论”,作者用词还不够精练,分行也不是我喜欢的版式。不过梦兰女士笑说,可以看看,我听了也就想敷衍一下,没想到细看下来,却突然感动。

            起句,“一声轻唤雕刻了一生的忧伤”,让我想起我的“十年风霜/将我的故乡/硬硬雕刻成他乡”(《十年风霜》),而“回舞的雪花/如你青春的模样”,又让我想起“总以为我是/那  如絮的飘雪/融化在你吟咏我的唇间”(《最后一朵青莲》),“雕刻”两字的相同运用,对雪境异同的构建,一下拉近了我和作者的距离。通读下来,我慨然一叹:原来这世上竟然有人和我一样,对雪花有着如此高相似度的感动,构建了如此高相似度的意境。

            这是一首以景入情的怀旧诗,如絮的飘雪下,一位少年仰望雪空,一片片雪花落在脸上,如同当年“你”的手,轻轻拂拭我的脸颊,雪融成泪,心却和这个雪夜慢慢安静下来,因为这份思念没有忿怨,只有祝愿,更因为“我想在桔黄的灯光下/书写一本只有你我的小说/奏响两根琴弦的  华章/让这个雪夜在/以后的日子中  传唱/让它凝成铃铛/一路清音撒向  远方”。

            为什么诗中一定是少年?因为在每个人心中,一直都有一个少年的自己,永远青春,于是才有我“夹一片雪花/在日记里/留下你洇湿的幽香/不曾想/从此在生活的书页中/却留下了/起伏的波光”,而“你”在我依旧少年的心中,虽然“又怕你  在手中流淌/只能在你飞舞的天空/撑起一片桔黄的灯光”,但“你”同样花季如初,不会老去,这又想让我想起我的一首诗,“幸其  诗中你我/仍是青春容貌”(《打扰良宵》),何其相似啊。

            有朋友认为我花了很大精力来评论这些轻飘飘的诗,得不偿失,我理解朋友的意思,因为他的诗风和他为人一样,风采硬朗,比较关注现实,比如他会写“吱吱  又喳喳/真是麻雀吗?/竟然还在飞?/没有绝种吗?……这边在歌唱,/那边捉与抓。/听我一句劝,/不要再叫啦……”最后从自然的吟咏上升到保护小动物和环保的高度,我对他的思想是认同的,但他对我这种“风花雪月”一直不太认同。这种情况让我想起西方一个诗论,诗歌必须意识到自己“可怕的责任”,因为诗歌不是纯粹的个人游戏,还赋予“人民那伟大灵魂”的种种愿望以形式(美国/米沃什),这个观点被我们很多人认可,我的朋友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才出现对风花雪月个人化诗风的批评。只是大家似乎忘了中国诗论里也有一个观点,“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论语•阳货 》)”。

            我个人认为,孔子他老人家的说法比较全面,你可以“怨”,不一定要指责我“兴”,就象我在这里“群”,也不影响你的“观”,各自有感动才落笔,各有感动成知音,何必要一统江湖呢?我个人诗风比较“风花雪月”,所以相对认可诗的个人情感表达,但在这种表达上,我又偏向一介藏形,如果你看不出我风花雪月背后的三千大千世界,那说明我的诗无法打动你,你也看不到我的“诗眼”所在,在通透你我情怀方面,我们不是知音。

            午梦兄的这首《雪花》,是一首最典型风花雪月诗,意境的构建很符合我的“风韵诗论”,我不敢说能从一首诗读懂作者的一切,但此时我相信我读懂了这首诗。最后一段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应该是全诗的“诗眼”,我也确实是读到最后一段,才真正的心动。不过我个人还真是喜欢第一段,那份不想再掩饰的痴情跃然纸上,而中间的“不曾想/从此在生活的书页中/却留下了/起伏的波光”,这份凄美的伤感多象那远去的青葱岁月,这也是让我的感动开始,因为作者的这份情怀,年少时的我,也曾经有过。青春年少的时候,每位少年都会遇到一位“如雪的少女”,如果不够幸运在生活中没有遇到,那么也会在心中织出一位“如雪的少女”来慰藉,拔动青春心弦,然后开启“为赋新辞强说愁”的青涩年华。

            这位“如雪少女”,其实就是我们的青春年华啊,就象巴金先生的青年时代没有遇到“如雪的少女”,但这不妨碍他写出美丽如雪的“鸣凤”。午梦兄这首诗表达了对青春远去,虽无限怀念,但却无怨无悔的豁达,把作者逐渐成熟的形象率性地勾勒出来,是认可青春最终要走向成熟比较好的诠释。

            这首诗的完成度不错,现在很多人写诗最有趣的两个毛病,一是收不住手,不知什么时适可为止,把罗嗦当成了文思泉涌;二是收得太早,还没到点,就止了,文才不足以支持意境的构建。征得午梦兄的意见后,我们也聊了几句,午梦兄说,当时的情景是帮一位朋友搬家,天空飘起了雪花,也是突然间感动,就有了这首诗,只是写后再看,却似乎找不到当时的那种感动了。

            是的,这种感觉我相信人人都有,因为,感动是瞬间的,长久的是回味。

            我在“风韵诗论”中说“情到浓时入诗”,(参见《忆卿评诗<秀外慧中  风韵悠长>》)就是这个意思,瞬间感动自己的情绪才可写诗,这情绪可以是“风花雪月”,也可以是“可怕的责任”。不过感动自己很容易,感动读者却是另一回事,很多人认为感动读者的是字句,在诗文中努力寻找华丽的词藻,组成优美的句子,恨不得把自己能想到所有美好的句子,都放在一首诗中,以表达自己浓烈的情感和展示自己渊博的才华,只是这样最终的结果,就象一部云集了数十位明星的电影,因为不自信自己的构建的意境,才找来众多“秦砖汉瓦”,只是这些“秦砖汉瓦”很美丽,却只是杂乱地叠加在一起,还是不能支撑起一座亭台。

            午梦兄的这首诗,没有那么多“秦砖汉瓦”,有的只是朴素的构建,最后形成的一座小亭,悄然驻立在古道边,没有张扬的色彩来吸引匆匆的行人,只有几方长椅,供想歇息的旅人得以喘息。累了,请来休息一下,休息好后,您再出发,我,还会静静在这里,等待下一位行路难的游子,也许下一次,我会摆一束花,或备一壶茶,让这短暂休憩的时光,不至于过于乏味,如果能达到这个效果,就更好了。

            第一感觉午梦兄用字不够精练,是因为我个人认为,新诗的写作,不要因为是白话入诗,就可以罗嗦,也要“严谨的地得,注意着了过”,排行,我有间顾语气舒缓的“风韵排法”。征得午梦兄同意,我想为这座小亭植几枝修竹,也许微风一过,能奏响我的“风韵诗论”。只是我的修竹,不会改变亭台的结构,只会在某一角落或多或少扩大亭台的意相,也请过往游人指点布局是否更让人赏心悦目,让这亭台的方寸,感动你我情怀。

    一声轻唤

    雕刻  一生忧伤

    哀婉的风

    在  琴声中悠扬

    回舞的雪

    如你  青春模样

    多少次鼓起勇气

    多少次暗自怨恨

    却仍不敢

    接一片在手

    怕你掌中融化

    唯愿  你飞舞的天空

    撑起一片

    桔黄灯光

    于是  我想到了

    唯一保留你的方法

    一片雪痕

    风干日记

    留下你洇湿幽香

    谁知  从此生活纸页中

    却留下一道

    起伏的波光

    清冷雪色

    桔黄灯光

    那相映的色调

    湿润着清香

    冬  寂静极了

    心  也朦胧起来

    在桔黄灯下

    书写一部

    你我的传说

    琴弦两根

    足以成就这篇华章

    你调试角羽

    我校整宫高

    雪夜  此时凝成

    一个铃铛

    一路清音

    一路清脆

    一路有你

    随我  飘向远方

            桔黄灯光,是这诗中唯一的色彩,几番重复,这亮度足以透过尘封的世事,层层递进,通透了你我的情怀,并且也承接起全诗的结构,是这座亭台的一盏灯,让这首诗因为有了这个桔黄色的光亮而没有暗淡下去,我很喜欢这个用法。

            我曾经说过,只要我愿意,我能读懂这世上任何一位诗人,希望这次的读诗,没有砸了我的招牌,捂脸。

                                      2018年2月24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忆卿评诗:君之诗眼 透我情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hh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