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本是同根生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得立为世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9.何:何必。
10.漉豉以为汁: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
11.本:原本,本来。
12.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版本二)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正好如偿所愿,借文武百官之口,决意趁早动手。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假控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曹丕道:“弟弟有所不知,据我朝重臣之意,闻今日事件起谋者你也。是与其于你所作为?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谋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如此罪行令吾何以担当?望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你在七步内作出一首咏颂吾与你的情分之词,但词内不可见兄弟二字。不矣,休怪吾大义灭亲了!”“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你既言如此,吾们一言为定!”
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阵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1]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为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灭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也难以瞑目啊!”曹丕听之,被驳得无话可说。
(繁) 七步詩
【魏晉】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簡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後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壹石,曹子建獨占八鬥”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曹植自幼穎慧,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落筆成文,深得曹操的寵愛。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世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不拘禮法,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於在立儲鬥爭中漸占上風,並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得立為世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變化。他從壹個過著優遊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曹叡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謚思,故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註釋:
⑴持:用來。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⑶漉:過濾。
⑷菽(豉):豆。這句的意思是說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類植物脫粒後剩下的莖。
⑹釜:鍋。
⑺燃:燃燒
⑻泣:小聲哭
9.何:何必。
10.漉豉以為汁:豉,豆。這句的意思是說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做羹。
11.本:原本,本來。
12.煎:煎熬,這裏指迫害。
譯文:
鍋裏煮著豆子,豆稭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裏面哭泣。
豆子和豆稭本來是同壹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稭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壹)
鍋裏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
豆稭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裏面哭泣。
豆子和豆稭本來是同壹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稭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版本二)
漉菽以為汁賞析: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通過燃萁煮豆這壹日常現象,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
創作背景:
三國時期,魏國曹操去世後,他的長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為丞相。
曹植很有才華,精通治國理家,說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絕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謂是君子壹言,駟馬難追。曹丕把這壹切都看在眼裏,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對曹植產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處處苦苦相逼。眾臣漸也明其中理,阿諛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說三道四,謠言惑眾:朝中壹日有曹植,宮內雞犬不寧,如他日造反,圖謀篡位,何不為宮中壹大害?不如先下手為強,斬草除根,以免日後夜長夢多。
曹丕正好如償所願,借文武百官之口,決意趁早動手。正趕上壹樁造反政事,曹丕假控曹植為主謀,正午時分,曹丕傳弟弟曹植到池廳邊相見。曹植壹到,就被早埋伏好的衛隊揮刀截下。見到曹丕,曹植道:“吾兄傳我有何貴幹?”曹丕道:“弟弟有所不知,據我朝重臣之意,聞今日事件起謀者妳也。是與其於妳所作為?曹植長嘆壹聲,道:“吾兄疑我謀反,謀妳河山篡妳朝位!如此罪行令吾何以擔當?望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辭,只得說:“好,看在妳我兄弟的情誼,我命妳在七步內作出壹首詠頌吾與妳的情分之詞,但詞內不可見兄弟二字。不矣,休怪吾大義滅親了!”“若我不能在七步內作詩壹首,任憑妳處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說。“妳既言如此,吾們壹言為定!”
曹丕說完,曹植便邁出了第壹步,突然,他聞到了從遠處飄來的陣陣煮豆的香味,靈感陣來,借物抒情,在剛走到第六步時就作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1]此詩作完,曹植對曹丕說:“我們雖有君臣之分,但畢竟是骨肉相連,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殘?我無意與妳權利相爭,無論誰為君主,我都會忠貞不二地跟隨,毫無怨言!明槍易擋,暗箭難防。若妳要滅我,輕而易舉,何必大費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也難以瞑目啊!”曹丕聽之,被駁得無話可說。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