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班里实施课前三分钟演讲,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脑门发热,更不是追热潮,弄新花样。我这个人是不喜欢脑门发热,去做一件事情,还算是比较冷静吧!更不喜欢随意跟潮。我个人认为教育这件事情,博大精深——只能用这四个字概括了。怎样做好它?还真的是一门学问。研究了二十余载,才算刚刚入门。既然是这样,无理由地折腾来折腾去多累,不如干一些实实在在的对学生好的事情。
所以,我判断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的标准,就是这件事情对学生有好处了,而且好处还不小,又是我发自内心想去做的,一定会好好研究一番,并且把它坚持做下来,即使中间遇到很多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如果这件事情对学生没有好处或者好处不太多,但是,因为形势所迫,又不得不去做,那就随便做一下了事。
做课前三分钟演讲,主要目的是想为孩子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另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是有私心的。我想让孩子们利用这三分钟推荐自己喜欢的书、聊一聊本周发生的趣事、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朗读自己认为非常好的一篇文章、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讲一些相关的故事……这个私心与孩子们的写作和阅读有关。写作和阅读被称为语文的双翼,这两只翅膀羽翼丰满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才会扶摇直上,每节课课前利用好三分钟,给这对翅膀提供了生长丰富的养料。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81191/f3baf48382c41a67.jpg)
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现,越是年级越高,学生年龄越大,他们主动举手发言的几率就越小,高年级的课堂上能举起手来主动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凤毛麟角。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有时并不是学生不会回答。而是他们缺少回答问题的习惯,时间长不说了,就越来越不愿站起来说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真的没有思考,没有跟上老师的课堂脚步。他们不善于思考,更不善于组织语言,即使有一点点灵感的火花,也不自信,总认为自己说的也许不对,就不举手发言了。这种现象不是个案,几乎来自不同地区的高年级的老师,聊到这个问题时,都有同感。怎样破解这个谜一样的难题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81191/c509bab6da3ed37d.jpg)
课前三分钟就是一个破局的方法。首先,孩子们能走上讲台展示,他自己要做一番功夫,要对语言进行组织,甚至要写稿子要进行练习。这个过程就是他们概括组织语言进行了锻炼,要面对班里的学生讲出来,锻炼了的胆量。如果讲的不错,孩子们可能会向他投去崇敬的目光,便收获了自信,对自己能够认可,有成就感。
这一件对孩子们好处很多的事情,从今天上午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开始。当我说:“今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谁愿意先来?”
教室里举行了四只手,还是不错的。第一位上来的是丽丽同学,看起来早有准备,带着一本书上台,她推荐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语言非常流畅,声音洪亮,看起来她对这本书的内容很熟悉。她讲完了,同学们情不自禁的为她鼓掌。看起来她也好有成就感,拿着书雄赳赳,气洋洋的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还瞅瞅旁边的同学,小脸红扑扑的,眼里放着光,晚上带着笑意。
第二位上台的小阳同学,准备得更充分了,不仅带着书,还带着提前写好的稿子稳步走上讲台。首先,给大家鞠了个躬,问同学和老师好!彰显了一个同学在公共场合讲话的素养,大家又给一阵掌声。虽然带着稿子,但全程他基本没有看稿子,非常流利的把故事讲了一半,留了一半让其他同学他自己阅读这本书。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推荐书的好方法!课后,他说他有点紧张。我说:“上几次台就不紧张了。”
相信,这两个孩子会记住他们的第一次课前演讲,是在小学五年级,是在大家全程的注目下,紧张而又顺利的完成的。如果这些能留下来,便是爱因斯坦说的真正的教育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