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天才与疯子》
《天才与疯子》四

《天才与疯子》四

作者: 倾华丶 | 来源:发表于2017-07-04 06:38 被阅读25次

     今天我们接着来讲恐惧症的话题,昨天我们讲到了恐惧症的三个类别:社交恐惧症,特定恐惧症和场所恐惧症。今天我们就把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患上的——社交恐惧症,单独拿出来说。其实关于恐惧症的内容昨天就讲得差不多了,毕竟我也不是医生,不想说太多反而误导了大家,我所做的更多是科普方向的内容。不过既然书中单独拿一章出来说,我也就跟书走了。

     其实我很怕讲错什么,然后跳出一群专业人士对我口诛笔伐,所以我先澄清一点,我不是专业人士,了解也仅仅是出于兴趣,我会尽量正确的传达一些知识,同时也是对我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

     社交恐惧症

     又称社交焦虑障碍,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中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故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亲等,或是熟人。可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可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临床表现可孤立限于如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遇到异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几乎所有情景。部分患者常可能伴有突出的广场恐惧与抑郁障碍;一部分患者可能通过物质滥用来缓解焦虑而最终导致物质依赖,特别是酒依赖。

       书中讲了社交恐惧症其中两个病症——恐人症和赤面症。

     恐人症,也叫对人恐怖症,一般发病在青春期。

     对人恐怖症,或自认为眼睛的余光在窥视别人,因而惶恐不安者,称对人恐怖症或称对人恐惧症。本病以回避对物体、情境或活动的恐惧为特征;患者明知这种恐怖不合理或是过分的,但又不能控制。对人恐怖症属于社交恐怖症的一种。

     发病原因:

     可以说,某些性格腼腆的少年,当青春期开始出现成年的性欲望和性幻想时,不能正确理解j不恰当地压制并用不完全理解的性道德来自我谴责时,出现羞耻反应(如脸红,怕见人等)。对幼年性经历的不恰当谴责加尉心理冲突,进入恶性循环状态。我认为这就是恐人症的发病心理机制。

     赤面症,又叫赤面恐怖症,指对陌生人或者是异性说话都会脸红,是一种兼具社交恐惧症和强迫症的心理障碍。

     患上了“赤面恐怖症”——最显性的表现就是莫名紧张、脸红、不敢与人交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出现在重要场合或与重要人物交往时,适度紧张、心跳加快、脸红,这很正常。但因此出现难堪,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惧压力,以致总觉得周围人都在看着她、议论她,已成为一种心理障碍,即为“赤面恐怖症”。

     六种有趣的心理效应:

     1.双赢效应

     大家都懂,你好我也好。我就不多讲了。

     2.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我忘记在哪本物理书籍有讲过了,额。《量子力学史话》?《宇宙的琴弦》?应该是《时间的形状》吧,里面有提起这个传奇般的实验室。)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名人效应就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

     4.飞去来器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行为反应的结果与预期目标完全相反的现象,称为“飞去来器效应”即“飞镖效应”。 这好比用力把飞去来器往一个方向掷,结果它却飞向了相反的方向。飞去来器为澳洲土著使用的一种抛出去又会重新回来的武器。此处借喻情绪逆反的心理现象。

     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常会发生这种飞去来器效应。

     例如在宣传一种不能使人接受的观点时,假如宣传者对这种观点做出肯定的评价并竭力说服听众接受,其结果反而使听众越来越反感,使听众的信念朝着宣传的相反方向发展,距离宣传的观点更远,从而导致宣传工作的彻底失败。

     又如为了把学习成绩提升上去,有些学生拼命加班加点和开夜车、搞题海战术和疲劳战术,弄得整天头昏脑胀的,毫无学习效率可言,结果考试成绩适得其反,一败涂地。

     5.古烈治效应

     心理学家把雄性的见异思迁倾向称为“古烈治效应”,后来它就成了男人见异思迁、喜新厌旧(或淡旧)的著名心理学效应了。

     这一效应在任何哺乳动物身上都被实验证明,人为高等动物,不可避免的残留着这一效应的痕迹。男性在心理上有喜新厌旧的倾向也不是什么人格缺陷,而是有着深刻的生理的、心理的基础。但人有良知、有道德,靠这些东西才使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

     来源

     古烈治是一位西方国家的元首,一日他偕夫人科尼基参观一家养鸡舍,夫人看见公鸡在母鸡身上,突发奇想问陪同的农场主说:你能否告诉我公鸡一天在母鸡身上尽多少次“丈夫”的责任?答:时时尽责一日十余次。夫人说:请把结论告诉总统。农场主过去给总统刚一说完,总统问道:每次都在同一只母鸡身上尽责任吗?答:次次更换伴侣。总统说:请把结论转告夫人。

     6.关系场效应

     在角色群体的活动效率中,既可能产生增力作用,也可能导致减力作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种情况下“1+1+1"大于3。这在群体成员活动的效率角度上,称之为“群体的增力作用”。“三个和尚没水喝”,这种情况下的“1+1+1”却等于0了。这在群体成员活动的效率角度上,称之为“群体的减力作用”。这种由不同的角色扮演者组成的群体产生的内聚力或摩擦力,在社会心理学上,统称为“关系场效应”

     “关系场效应”给人们的提示是人们在与集体融合的过程中,既不能忽视群体对个体智慧的促进作用,也不能迷信群体在任何群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比个体活动更有效率。关系场效应体现了权利的微妙,也体现了个人奋斗的精神,当集体决策PK个人决策的时候,有两种情况。群体决策的精确性高于个人决策,这是因为群体成员间的相互提示和启发促进了信息交流,提供了许多选择方案,同时,成员间还能彼此检查对方意见所存在的不足;而个人决策由于是单独进行的,不能交流信息,也无法检查自己意见是否正确,所以难免失误。

     (讲的是废话。)

     好了,今天时间有点干,就先到这里了。明天见,8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才与疯子》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rt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