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
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是强迫与反强迫并存。
所以保持整洁,强调秩序,挑剔,并不是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脆弱的精神状态,患者会把正常的行为,比如,吸收或二次检查火炉是否彻底熄灭,用强迫的方式去执行。他们通常会用这种强迫的,甚至不合理的行为,来缓解紧张和无法忍受的焦虑情绪。
强迫症的特征还包括不必要的重复思维,这种思维会演变成强迫观念,有时还会伴随一定的行为,这些行为会演变成强迫行为。
所以重复的强迫行为是强迫症的另一个行为特征,只要焦虑情绪还在,那么为了缓解焦虑,他就会不停的重复强迫行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通常受本身具有强迫性质的恐惧所驱使。
比如,我小时候有一次出去玩,门没关好,回家后被某人揍了一顿狠。之后我每次出门就算再三确认门锁好了,半个小时后依然会焦虑万一我门没锁好怎么办,然后匆匆跑回家。而门没锁好被揍就是具有强迫性质的恐惧。
后来我离开某人再也没有出现半道跑回家看门的经历。
当然这是比较轻的,严重的会导致恐惧扩大化,也就是你不知道恐惧什么,总之一定要回去看门锁了没有,不然一定会发生很不好的事情。一定。
十个有趣的心理效应
成败效应:
在经过努力多的成功之后,人会获得激励而继续向前,这是成功效应;而在努力后依旧失败的情况下,人则容易感到极大地失望,这就是失败效应。
刺猬效应:
讲述的是心理距离效应。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适当的拉开一些距离,减少彼此之间因太近距离接触而产生的压力,但却依旧保持相互之间的温暖,那么将会生活的更好。
黑暗效应:
通常情况下,男女双方约会都会选在一个光线幽暗的环境下,这时双方的感情很容易迅速升温。这就是黑暗效应。
蝴蝶效应:
指细微变化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对某些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现象。
空白效应:
人在对事物进行感受时,如果感觉到不完整,也就是存在空白部分,那么就会不自觉的在脑中进行联想,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讲这些空白填满,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并且,联想出来的结果往往会让人影响深刻。
酝酿效应:
有时候学习这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的活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多么努力,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这个时候,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可能就会对问题解决起到关键作用,这种暂停就是酝酿效应。也就是俗话说得出去散散心。
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的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环境效应:
指的是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对人来本身产生影响。
积极地人使周围积极,环境的积极反过来维持自身的积极。
霍布森选择效应(思维陷阱)
指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霍布森选择是一个小选择,是一个假选择,大同小异的选择就是假选择。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客人选择,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条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条件就等于不然挑选。对这种无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毛毛虫效应:
科学家通过研究,把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盲目跟从习惯和思维惯性而做出反应导致失败结果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