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天才与疯子》
《天才与疯子》三

《天才与疯子》三

作者: 倾华丶 | 来源:发表于2017-07-04 06:37 被阅读29次

     单一恐惧症

       在讲单一恐惧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小知识。恐惧症(恐怖症)算是大家接触的比较多的一种心理疾病,比如常见的社交恐惧症,昆虫恐惧症,幽闭恐惧症等等。实际上大多数人都不会得这些恐惧症,像很多宅男有时候会自嘲有社交恐惧症,但是我更喜欢称呼为轻度的社交障碍,他们对社交的表现更多的是不耐烦和轻微焦虑,而不是恐怖。

       好,话题拉回来。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或情境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情绪,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的神经症状,并主动采取回避的方式来接触这种不安。

     而因恐怖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社交恐惧症。

     只要有人或者有人助于的场合就会怕,而且几乎是不可控制的诱发即刻的焦虑发作。

     2.特定的恐惧症(单一恐惧症)。

     指对某一特定物体或高度特定的情境强烈的,不合理的害怕或厌恶。患者会因此产生回避行为。

     3.场所恐惧症。

     不仅害怕开放的空间,而且担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难以很快你去,或无法求援而见到焦虑。场所恐怖性情境的关键特征是——没有即刻可用的出口,因此患者常回避这些情境,或需要家人,亲友陪同。

     诊断

     关于精神症的诊断是非常严格,而且是有标准的,据我所知要求躯体症状就有十一个之多。而且持续时间一般都是半年左右,甚至更长。这里就简单说一下恐怖症的诊断。

     1.符合神经这的诊断标准。(很多条)

     2.以恐惧为主,须符合以下4项:

     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境和事物的回避必须适合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者,分裂症,疑病症。

     治疗方面我就不瞎说了,我相信大家都是健康的,近视不算,T.T。以上基本来自网络,百度百科(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 提供内容 。)我相信还是比较可信的。书里的我觉得牵强附会的太多了。

     有趣的4个心理效应:

     1.等待效应。

       指由于人们对某是的等待而产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这种现象称等待效应。

     我忘记是在那本书看到了,一个关于等待效应的小故事。

     一个人(忘了是谁,一个名人)在街上听一个街头艺人讲脱口秀。两分钟的时候,名人觉得艺人讲得不出,打算结束的时候给他2美元;第五分钟的时候,名人觉得他讲得太棒了,打算结束的时候给他10美元;第十分钟的时候,名人觉得他的话实在太多了,他只打算给5美元了,最后那个艺人讲了整整25分钟,生气的名人报复性的从帽子里拿走了两美元。

     大概就是这样,适当的等待会让人心生期待,过度的等待只会让人愤怒不满。

     2.首因效应

     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这个大家都很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

     3.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向、程度以及方式。随着定势理论的发展,我们不仅可以用定势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倾向,也可用这一概念解释人们在社会态度方面的倾向。仪表、相貌的定势效应主要表现为刻板效应和晕轮效应。

     比如,穿西装的一般认为是成功人士,有纹身的就是或者曾经是混混。

     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盗,于是观察他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感到言行举止就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找到了丢失的斧头,他再看邻居的儿子,竟觉得言行举止中没有一点偷斧头的模样了。这则故事描述了农夫在心理定势作用下的心理活动过程。

     4.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现象,说的是: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此总是为行为寻找理由。一旦找到了认为足够的原因,一般就不会在继续寻找下去;在寻找行为原因的时候,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当外部原因足以解释行为的时候,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深层次的原因了。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老人所利用的,是由于社会心理学上所说“过度理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才与疯子》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rt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