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看不见”的称,当秤砣坠地,也就不必再算了。只是,为何要拿起称呢?多半是那点不起眼的心思牵绊,好明白对方的心意,也好让自己明白自身的分量,非得亲眼瞧见不可。若非如此,若非如此,只怕早已意兴阑珊,无心算计。
归根到底,人之所以不受伤害,是不足以亲近到可以使对方受伤。若非如此,雁过尚且留痕,怎能不在心口留下点伤害呢?
缝缝补补的过去,实在的过去,并不能算作什么未来的筹码,并非刻薄和薄情,不过无甚影响,那就尽可能不被影响到就好。
以心度心本就是件蠢事,君子度小人心,小人度君子心,度来度去还是自己那颗心。以心交心,可得辨辨真。再不济,再不济,就找个合适的尺度:原则之下,底线之上,其它不必挂碍,凡事看开。
不必总抓着眼前蝇营狗苟不放,你知道自己可以有更好的未来,那就去奔赴。
归根到底,既然逃不过,那就正视它,寻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又或者,暂时自顾不暇,就找到一个地方暂时搁浅,不必长此挂怀心间。
我们都并非只活短暂的瞬间,不必急于给所有的问题写上答案,就像当年老师的教导:先将会做的、有把握的填完,其它的回头再细琢细磨。
虽然,聪明人懂得分配时间和精力,更懂得先从分高的做起。人是这样一种情况,其有限的精力集中,要想发挥其重要作用,就得在重要的地方发狠,否则,前面的过度空耗,不仅难以还来一份轻松,更是容易因堆压诸多的问题而压力倍增,以至于过早地进入疲倦期。只是,聪明人也有不聪明的地方,毕竟,聪明也只是聪明。
最终还得看智慧。每个人的时间流速是不同的,学会和时间相处就是学会与自己相处,孤独或独立或自由不过是换了个包装而已。找到自己的节奏是关键,不必事事把自己逼得太紧,空出点时间还心一份旷野,而不是活成一条轨道,不容一丝错误发生。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惧怕即发生。虽未成为现实,却在想象中它早已造成影响、形成干扰,这是件顶危险的事儿。
作为一个高敏感的人,更应该懂得保护好自己,无论是心理又或身体,适当的放松和必要的压力之间的平衡,劳逸结合,方能张弛有度。给自己一点时间,也给发生一点时间,且等等看,徐徐图之,走到哪都是自己的,走到哪都算数,走到哪也都挺好。
切莫乱了分寸,失了智识,昏了意志,“一锅炖”——简单的事情复杂看和复杂的事情简单看,本质并无差别,都不是什么多高明的策略,就简单的事情简单看,复杂的事情复杂看。若分不清其究竟复杂或简单,就用自己的节奏去衡量它,你复杂,复杂也简单,你简单,世界并不因此简单,继而你知道:“你必须懂很多很多,才能简单的生活。”
这是很多年前写就的,一直以来我都在体悟这一点,却不知如何才能运用自如,唯有日复一日地训练自己的复杂,才渐渐明晰了些许。归根结底,明心见性——正视或面对,它既非和解更非原谅,而是一种超越,超越自身的主观扭曲,超越偏见,是一种“无为”,也是一种“不唯”,即如是我闻,即出离。
逾期十六天,内心焦灼往复,待静心凝神,细思不得。价值本就不是自己说了算的,这点不必我执,取决于他人、具体用途、运用过程和最终结果等,目光得长远些,切不可只顾价格独不见价值。若非如此,仅剩为数不多的价值廉价出售依旧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且,一旦如此行事只怕愈加繁复混乱,犹如麻绳死结。遇到这种情况,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最迫切的响动会告诉你答案的:我既不想卖惨博同情,亦不想假装清高积极,不过渴求一份平静安宁。如此,答案呼之欲出:睡吧。清醒方能看清,方能还头脑清明,头脑的事儿交给头脑去处理,自己的事儿得清醒时去处理。越是紧急,越要警惕,一则少犯错,二则对的多积累,厚积薄发,韬光养晦,未尝不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