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写小说的时候,完全凭着一股冲动开始写,从来没有考虑过大纲的问题。
后来,我读了一些关于写作的书,很多书都提到,写长篇一定要有提纲。于是,我开始慢慢学会写大纲,也慢慢体会到大纲的好处。
时间一长,对于小说的大纲,我却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大纲确实可以加快我写作的速度,让我不至于偏离写作的方向。恨,是因为按照大纲写作时,我缺少了相应的写作激情,经常感到写的东西很刻板。
最近读了《写作课》这本书,书中作者艾丽斯·马蒂森关于大纲的话,突然让我有种顿悟的感觉。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面,艾丽斯·马蒂森列出了两种不成熟的写作者:
1. 过于追求写作规则和规范,导致写的作品缺乏真情实感和想象力。
2. 过于随心所欲地写作,结果导致作品陷入结构混乱,导致无法修改。
虽然艾丽斯·马蒂森说的是两种写作的人,但是我好像看到我自己的两种写作状态。
因为对我来说,我就常常陷入这两种极端。
一种极端,我过于依赖大纲,过于依赖各种写作规则。换句话说,过于理性,忘了写作,其实想象力的发挥,是虚构故事,而不是复制生活。
另一个极端,则是害怕大纲限制自己的想象力,所以完全抛弃大纲,让自己没有约束、天马行空地写,忘记了写作有其规律。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艾丽斯·马蒂森在《写作课》里,形象地用风筝和线,来比喻写作时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风筝为了能够升空,必须要有风来吹起来。
但是,风筝如果飞得太高了,又容易飞走,所以又必须有线来进行控制。
同样,想象力如同风筝一样,在感性的作用下,需要飞扬起来。可是,在飞起来的同时,必须要用理性的线来控制,达到两方面的平衡。
艾丽斯·马蒂森在书中关于风筝和线的比喻,我觉得不止适用于感性和理性要平衡的道理,同样可以用于说明写作的其他方面。
事实上,当了读了几遍这本书后,我开始觉得《写作课》这本书,真的如作者所说,特别适合有过写作经验的人。因为有过写作经验的人,会更理解作者说的那些经验和内容。
正如这本书序言里面所说,这不是一本针对新手写作的指导教程。
作者认为,新手最应该做的,就是——不要理会任何写作指导书,去埋头写作!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艾丽斯·马蒂森(Alice Mattison)。她是哈佛大学文学硕士,作家,写作课教师。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曾获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小推车奖等。
在这些荣誉的背后,艾丽斯·马蒂森有着自己比较特殊的个人经历。
她的个人经历,很值得有写作梦想的人学习。
艾丽斯·马蒂森硕士毕业后,在一所社区大学教写作。她和丈夫结婚之后,她继续教写作。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艾丽斯·马蒂森就辞去工作,开始在家照料孩子,成为了一个家庭主妇。
儿子一岁时,艾丽斯·马蒂森下定决心要开始写作。她雇了一个临时保姆替自己照顾孩子,在空出来的两个小时内,她开始在地下室洗衣房内开始写作。因为在那里,她可以一边洗衣房,一边写作。
为了有更多写作的时间,丈夫在周末担任起招呼孩子的工作。不过,这让艾丽斯·马蒂森有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她承受了一些流言。比如有人说她为了写作,而把照顾孩子的工作丢给了丈夫。
虽然这中间艾丽斯·马蒂森发表过一些诗歌,但是直到四十岁时,艾丽斯·马蒂森才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四十一岁时,她开始写小说。她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上半年只写小说,下半年再写诗歌。
艾丽斯·马蒂森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是在厨房里敲着键盘写出来的。在那里,她可以一边哄孩子睡觉,一边敲键盘。几年后,她出版了小说集。期间,她还受自己的眼疾的困扰。
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艾丽斯·马蒂森对于写作,有了很多自己的写作心得,不只是写作技巧,还包括如何平衡全职写作和兼职写作的关系,如何坚持写作的习惯等。这本书写得亲切平实,在书中讲了很多的写作技巧,并举了很多作家的作品,来解析她提出的写作诀窍。
作者说,她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能分享自己的写作感悟,包括如何设置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情节,如何通过修改进行完善,如何更好地讲好一个故事。事实上,她做到了,因为很多例子都很有代表性,能够很好解释她提出的观点。
她在书中分析了马克吐温写的最后一本书,这本书名叫《神秘的陌生人》。马克吐温写作的过程,非常符合她书中所提倡的写作理念:
1. 故事创作来源于一个主题,但是这个主题不一定是刚开始就成熟的,而是在写作中逐渐形成定型的。(马克吐温在晚年的时候,由于一些社会现实,引发了绝望的情绪,有了一个强烈的主题想法)
2. 故事创作就是将想法具体化。(马克吐温虚构出一个神秘的陌生人)
3. 想象力丰富的作家,会从不同角度开始写作。(马克吐温写了三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不同的视角)
4.作家在完成作品之后,接下来就是不停地修改。(马克吐温一直写到第三个版本时,才写作自己真实想要写的感觉)
艾丽斯·马蒂森认为,很多主题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在书中,比如马克吐温的《神秘的陌生人》这本书,主题会在创作中逐渐清晰起来。
说起主题,我想起来作家任大霖有过类似的观点。
任大霖在一本书里面举过一个例子:爱斯基摩人非常善于雕刻石头,每块石头雕刻得都非常有灵性。好到什么地步呢?比如,他们用石块雕刻出来的马,就好像那块石头本来就是一匹马那样。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爱斯基摩人雕刻石头,并不会拿着石头说,看着呀,我要雕刻出什么啦。他们拿到一个石头之后,会先认真看那块石头,甚至用心去感受那块石头。他们认为,每个石头都有神性,有生命在里面。他们看着石头的时候,会在心里想,这块石头本来是什么,适合雕刻成什么?而不是,我能把它雕刻成什么。
任大霖认为,作者在运用写作素材写作的时候,要像爱斯基摩雕刻石头那样,认真去思考这些材料适合什么主题,而不是先想好主题,再去寻找这样的素材。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解释艾丽斯·马蒂森提出的关于主题的观点。
关于主题的写作理念,只是这本书里面的很小的一部分。由于艾丽斯·马蒂森并不认为这是一本写作教程,所以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并没有教科书的架构,很多内容和写作技巧,都分散在书的很多地方。
作者在序言一开始,虽然声明这不是给新手看的书。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是不是写作新手,《写作课》里面的内容,都值得爱好写作的朋友读一读。
对于写作者来说,讲好一个故事非常重要。
这本书,则告诉了你,如何才能讲好一个好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