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下班到家,问起两娃早上去幼儿园的情况。
“哥哥,早上妈妈走后多久,妹妹下来了呀?”
“好久好久,我都等了一个小时……去幼儿园都迟到了。”
这会儿提起来,哥哥貌似还存有情绪,可以想象到哥哥当时的焦急,紧张,无奈,生气,甚至气愤。
“哦哦,在妹妹没有下来前,你在楼下都干什么了呀,是怎么度过的呢?”我很好奇哥哥在这段时间都是怎么度过的。
哥哥等妹妹下楼,当然不会有一个小时,但是妹妹换衣服,然后刷牙洗脸到出门,顺利的话,十分钟左右可以搞定,如果不顺利,时间就难以预估了。
对于哥哥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有点不习惯一个人的单独时光。
好比平时在家里,大家都在客厅,哥哥要去房间拿点东西,会喊上一个人陪同;
客厅里哥哥看着他很喜欢的电视,如果客厅没其他人了,哥哥也会跟随着去有人的房间,放弃看电视。
晚上,如果爸爸不在家,妈妈在卫生间协助妹妹洗澡,哥哥会拿个玩具或是捧着一本书,呆在在卫生间旁边。
清早醒来,如果房间里没有其他人了,会大声喊叫“爸爸”/“妈妈”。
对于哥哥的这种表现,我们一边寻找真正的根源,一边有意无意的寻找机会,尝试着去锻炼哥哥。
早上出门时喊哥哥一起下楼,一方面担心哥哥与妹妹或爷爷发生冲突,一方面又想挑战下看哥哥能否一个人轻松自如的呆在楼下等妹妹。
“我就在楼梯口等呀,我不敢出去,我怕碰到坏人了,我也不敢大声喊叫,我怕坏人知道没有大人陪同我。”哥哥貌似很无辜。
哥哥的担忧和无助,我很能理解。
曾经哥哥在1.5岁左右,自己很会走路了,也总是喜欢去楼下玩。
那会儿爸爸妈妈在上班,白天由爷爷奶奶照顾他。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体力有限,不能满足哥哥长时间在楼下玩,有时候会强行把哥哥带回家。
机智的哥哥,会趁大人不注意时,自己拿着玩具下楼玩。
身高不够,按不了电梯,最开始是搬凳子到电梯口按电梯;后来学会了更便捷的办法,拿一个长长的玩具去按电梯。
那段时间,爷爷奶奶忽然发现家里怎么都找不到哥哥,甚至担心到给我们打电话。
再后来,爷爷奶奶为了制止哥哥一个人下楼,就会夸大其词的编出各种恐怖事件吓唬哥哥。
当时我和刘先森,新手家长,作为哥哥的第一扶养人,对哥哥一个人下楼玩耍的行为有所知情,只是告诉哥哥,下楼前要告诉爷爷奶奶,不然他们会担心的,对爷爷奶奶的处理方法也全然不知。
我们没有意识到如何去满足哥哥的需求,理解他那个年龄段正是贪玩,对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去体恤爷爷奶奶的精力,在爷孙间做一个合理的调解,协助爷爷在有限的精力里去满足哥哥对外探知的好奇心。
任由他们以他们自以为合理的办法“博弈”。
发现哥哥胆子变小,是在一次骑自行车时,哥哥骑着车过减速带时,会从车上下来,把车推过去,再骑上去。
刚刚学会骑车时,每次看到减速带,哥哥会提前加速冲过去。
这突然的变化,引起我的警觉,是安全意识增强了?欣喜之余,仔细一问,才知道是爷爷的“功劳”。
爷爷不是很喜欢带哥哥在楼下玩,在门口的路上骑自行车,危险,因为会有汽车经过;过减速带要下车,不下车就会摔跤;不能一个人下楼玩,会被坏人抓走;要听大人的话,不然警察会抓去关黑屋子里……
不知道哥哥当时是如何与爷爷对抗,也不知对抗了多久,有些难以想象哥哥当时内心是有多么的迷惑,怀疑,无助,失落……最终哥哥被征服了。
那段时间哥哥只想和妈妈在一起,见到妈妈要上班,几乎是恐慌状。那一刻终于理解了哥哥黏妈妈的缘由。
开始仅以自己掌握的育儿知识,对哥哥缺失的关爱进行弥补,同时有意无意的陪哥哥一起尝试,哪些是安全的,哪些需要注意。并陪哥哥一起识别别人说的话,哪些可信,哪些是不可信……
在个人单处这方面,哥哥时而可以做到,时而还是需要人陪,或许哥哥还需要一些时间来释然吧。
我问哥哥,在妈妈陪他一起楼下玩时,有没碰到过,感觉异常的人,哥哥想了一下,回答没有;又问哥哥,咱学校里有没听到有小朋友走失的事情,哥哥回答没有;再问哥哥,你和妹妹两人在楼下玩,感觉是怎样的,哥哥回答不会害怕,也就是不一定非得大人陪同,才会感觉到安全感。
于是,又问哥哥,以后如果特殊情况,需要一个人在楼下待一会儿,是否愿意挑战下,走出楼梯口,在门口的长椅上吹吹风(这也是邀请他下楼的原意);如果需要等太久时间,可以尝试自己坐电梯回楼上回家。
哥哥沉默了。
或许,这一次对哥哥来说,是一次不愉悦的体验,无形中又加深了个人独处的恐惧吧。
只有适度的恐惧感才能激起哥哥挑战的动力。
以后尽可能选择在充足的时间里,陪伴哥哥,同时事后要及时疏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