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君,以武安邦之君。在古代,那些骁勇善战,战功卓越,能够以武功治世,以威信安邦的大将之才,常常会被冠以“武安”的封号,而“君”则是一种爵位,相当于卿大夫。能够获封武安君的人足以说明他功勋之卓著,地位之显赫。整个战国也只有四位武安君。
虽然获封武安君是莫大的荣耀,但却算不上是什么好事,因为从那些获得“武安君”封号的人来看,没有哪个有好下场。
秦国名将白起屡立战功,以“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获封武安君。白起善战,天下无敌,最后却被逼的自刎身亡。
赵国名将李牧多次击退秦军,解救赵国于危局,力克匈奴,打的匈奴不敢南下侵赵。赵惠王因军功封李牧为“武安君”。李牧戍边,秦人不得东进,后来因为秦国贿赂赵国大夫郭开,使其离间赵王和李牧之间关系,李牧被赵王冤杀。
楚国名将项燕曾多次击退秦军的进攻,战功赫赫,也被楚王封为武安君。后来王翦灭楚,项燕不敌,兵败自杀。
战国名人苏秦,以合纵之术,身佩六国相印,游走于六国之间,促成合力抗秦,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后来在齐国不幸遇刺身亡。
由此观之,获封武安君者,皆难以善终。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君臣不和,上下相疑。在古代,尤其对于一个名将来说,每当领兵在外,他并不怕对手有多么强大,他更害怕的是后院起火。君王的不信任会带来很多阻碍。使其不能畅快的施展自己的策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六出无功的诸葛亮,如果不是刘禅不信任,他或许不会遗恨五丈原;比如抗金的岳飞,若不是十二道金牌召回,也就不会有“臣子恨,何时灭”的遗憾。
成也武安君,败也武安君。为将者浴血沙场,身经百战方得拜相封侯,如果最终死在自己人手里那就太悲催了。所以,为将者不仅要精于战事,更要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君臣关系。君主之疑,无非疑将领有不臣之心,功高震主是最要命的。为了使君主不疑,将领必须足够谦卑,必须足够了解君心,必须懂得适时功成身退。
如果过于骄纵,不察上意,我行我素,那么大红之日也许也是大悲之时。“武安君”既可以是一份殊荣,也可以是一道催命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