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809558/886de550a0f7a2e1.png)
我们常说:成功=99%的勤奋+1%的天才。
《异类》这本书却给了我们一个更加完整的成功等式。成功=天才+勤奋+机遇+社会环境。
大部分人认为天才和勤奋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异类》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认为,机遇和社会环境在成功因素中的占比更重。
在解读本书前,让我们先简单解释一下:
何为异类?
作者说,本书所指异类是指超越我们普通人的成功人士。比如,大家熟知的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等等。
《异类》这本书的使命就是帮助我们普通人找到成功的规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如何揭示成功秘密的。
一、高智商就能成功吗?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易斯·特曼进行了一个长达数年的“天才人物人生经历”研究的实验。
他从25万个中小学生里挑选出1470个智商介于140~200之间的孩子。这些天才少年被统称为“特曼人”。
可是,数年之后,“特曼人”中很少有全国知名的人士。他们的收入还算可以,但不属于高薪,职业也只能算普通。
特曼调查组当年也测试过两个小学生,后来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威廉·肖克利和路易斯·阿尔瓦雷斯。但是,当年他们两个都没有被选中“特曼人”,因为他们智商不够高。
特曼最后在他的书《天才基因的研究》中,失望地总结:智商与成就之间并没有那么大的关联。
智商对于成功来说,只是起到门槛作用。就好比挑选蓝球运动员,身高1.68米的人显然不能入选。但是入选的运动员1.98米与1.88米的相比,并不一定在能力上占优。
二、家庭教育与成功的关系大吗?
如果说成功与智商的关联不大,那么成功与什么关联大呢?
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里奥选了12个家庭的孩子进行观察研究。我们想当然的以为12个家庭,会有12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严格、宽松、互动、权威等等。
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家庭只存在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而且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是通过阶级状况划分的。
家庭富裕的孩子,父母会让他们穿梭于各项活动之间,听取孩子对老师、教练或者队友的评价,总是和孩子商量事情,不会硬性下达命令。他们希望孩子与他们顶嘴、讨价还价,并站在成人的角度问他们问题。
孩子如果在学校表现不佳,父母总会责备老师,并站在孩子这一边。他们的教育风格为“协同培养”。倾向于挖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这些孩子最终形成了权利意识。
孩子们会认为自己有权提出特殊要求,有权参与制度互动。他们更愿意分享信息,并赢得别人的关注。
穷人家的孩子大半时间是和亲戚或邻居的孩子在外面玩耍。贫困家庭的家长总是震慑于权威,行事消极,停滞不前。
他们的教育策略是"自然成长",这些家长只是把抚养子女看成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成长与发展看成孩子自己的事儿。
孩子的性格最终会变得"疏离、胆小、疑虑和有强迫症“。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他们都不知道应该如何为达到良好愿望而制定策略。
有个叫兰根的人,智商高达195。他参加”以一抵百“的真人秀电视节目,与100名观众组成的大众团比拼智力,轻松获胜。
神经心理学家给兰根做智商测试,因为分数太高超出测试表格范围,此事最终不了了之。拥有如此不凡大脑的兰根,50多岁时经营一家农场,是位普通的农场主,并没有对这个世界产生什么重要的影响。
另一位天才名叫奥本海默,他的智力程度与兰根相当。三年级的时候就能独立做实验,五年级时自学物理、化学,9岁时对表兄说:”你用阿拉丁语问我问题,我用希腊语回答你。“
他最终成为二战时期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人类第一颗原子弹项目”曼哈顿计划“的带头人。
为什么智商相当的两个人,却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呢?作者分析了两人的成长经历。
兰根的母亲是旧金山人,生了4个儿子,每个孩子都是跟不同丈夫生的。兰根是最年长的,生父在他出生前就失踪了。继父经常酗酒,用拳头教育他。
兰根上大学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但有一年他妈妈忘记了填写奖学金申请表,导致他无法继续学业,在毕业考试前离开学校。
工作了一年半后,又考到了蒙大拿州立大学。但是仅因为想把上午的课调整到下午上,跟老师沟通无果,二次退学。
没有学位的兰根在现实生活中苦苦挣扎,做过苦力、当过保镖、干过低层级文职工作,最终从天才滑向平庸。
奥本海默从小在纽约曼哈顿富人区长大,父亲是成功的服装商,母亲是画家,他的童年经历可以称得上是协同培养的典范。
就读于全美最好的学校。小时候,他热衷于收集岩石标本,研究地质形成,父亲就鼓励12岁的他给矿物学会的成年观众进行演讲。
他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期,经历了一生最为失意消沉的日子。他因为讨厌自己的导师,准备毒杀导师,后来,被举报到学校,事情败露后,他被判缓刑,同时定期接受心理治疗。
38岁的他当得知格罗夫斯少将在选择“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时,展开魅力攻势,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干与天分,最终克服年龄偏小、又有犯罪前科的不利因素,获得了格罗斯夫少将的认同。
作者说:假如奥本海默处在兰根的情境中,他一定不会失去大学奖学金,他一定会说服教授把课程调到下午,他绝对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选择退学。
这并不是因为他比兰根更聪明,而是因为他知道如何在社会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他的技能。
这种技能被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称之为“实践智力”。就是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这项技能获得场所是家庭。
三、机遇对于成功的作用大吗?
时势造成功。赶上好时机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作者发现加拿大冰球冠军队的队员,大部分出生在1月到3月。是这三个月出生的人天赋秉异适合进行冰球比赛吗?
作者揭晓答案。非也。
因为加拿大冰球队按照年龄分组,即从1月1日到当年的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球员会分在同一组。
那么年龄大几个月的微弱优势,就会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累积,最终导致孩子们走向成功或者不成功,自信或者不自信的轨道,并会影响延伸很多年。
作者还把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有的75个人,出生的年份进行统计汇总。发现14个最富有的美国人都出生在1832~1839年之间。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是因为当时美国经济步入了历史上的转型期。
如果出生的太晚就错过了机遇,如果出生的太早,年龄又偏大了些,思想还困在旧的模式里。只有在那9年之间出生的人才能有幸洞察未来的潜力何在。
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用生辰八字算命,不是迷信,还是有一定科学成分的。雷军说:“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四、勤奋与成功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
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进行了一项研究,将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由最优秀的学生组成,具有发展成世界级独奏家的潜质;第二组由被认为还不错的学生组成;第三组由那些不太可能成为演奏家的学生组成。
然后。问这三组学生同一个问题:“从首次接触小提琴至今,练琴共练多少个小时?”
第一组每个人练琴累计达到10000个小时;第二组每个人练琴累计达到8000个小时;第三组每个人练琴累计只有4000多个小时。
埃里克森得出结论:第一,根本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天才。第二,只要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就会表现优秀。
个人觉得10000小时的论断过于简单粗暴,10000小时的刻意练习,应该会让人们走向成功。
五、文化传承也是影响着成功的重要因素
文化传承是事件背后更大的力量,它植入人性,对人的影响更加持久。文化直接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行为模式。
比如:游牧们文明和耕种文明大相径庭,从事耕种的农民活下来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从事游牧的牧民则更需要依靠自己,游牧文化所在的地方,荣誉感在男性那里占据存在感与自我价值的中心。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南方的犯罪率高。
再比如:大韩航空事故发生多起,排查事故原因是韩国文化所引发的权力距离指数过高。也就是说人们对权威过于畏惧。副机长在处理紧急事故是使用了缓和性语气,多次暗示,都没有得到明确指示,最终导致了飞机坠毁。最后航空公司帮助飞行员们突破了原有的文化禁锢,这才扭转了局势。
读完《异类》我们可以知道:智商普通的人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应该锻炼自己的实践智力,定好目标,刻意练习,突破文化禁锢,静待机遇的出现,就可走向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