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
《论语》是孔子的重要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载了孔子对其弟子的谆谆教诲、言传身教,是孔子为人、为学智慧的重要载体。
这部经典的开篇是这样一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与书中其他内容相比,这句话比较奇怪,没有说话时间,没有说话地点,也没有说话的对象,甚至说的这三句似乎都不挨着。
我认为这三句话。是孔子给所有弟子的“第一堂课”,也是最频繁的教诲,他经常随时随地用这三句话教导每一位弟子。所有弟子在编辑《论文》时,把这三句话放在开篇。
所以这三句话,非常重要,非常宝贵,值得好好体悟。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是指学习,而“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温习”“复习”,“习”字的本意是描述鸟儿在学飞翔时不断扑腾翅膀的状态,它在这里引申指将学到的东西不断付诸实践。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断学习,并且经常将所学付诸实践,还有比这更愉快的吗?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保持好学向学之心,并努力将所学运用在实践。
孔子就是这样一个热爱学习热爱实践的人,小时候,他观察学习礼法,并且在与别的孩子玩的时候,常常“陈俎豆,设礼容”,在这样的过家家中练习学到的礼法。青壮年时,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于是周游列国,拜访郯子、苌弘、老聃、师襄等贤达,甚至在遇到这样项橐这样的七岁小儿时,发现他有过人之处,也主动谦卑求教。到了年老功成名就时,他也没有停止学习,反而开始钻研艰深的《易经》,“韦编三绝”就是描述他当时的学习状态,在学习过程中,他还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编撰成了《易传》,这也是一个伟大的实践。
老子所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说的正是孔子这样的人,正是这种好学笃行的态度,使得孔子成为大学问家。
耶稣说: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很好理解,有位朋友从远方到来,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
要注意,这里“朋友”的含义比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朋友的含义要窄,所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这里的朋友是指有相同志向、相同爱好、相同价值观的人。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每一位这样的朋友都是非常宝贵的,和他们结交互动可以为我们的成长提供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孔子鼓励人去寻找这样的朋友,亲近这样的朋友,
遇到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是件快乐的事;那去远方发现了位朋友,不也是快乐的事吗?孔子就是这样一位以认识朋友、亲近朋友为乐的人,他周游列国,主动去结识了许多朋友,这些人都对他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朋友,不但是人,一部契合你心意的图书、电影,甚至一句戳中你内心的话,都是朋友,遇到他们也是非常快乐的事。
所以,珍惜每一次遇见,享受遇见的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因为别人无知所犯的错误而愤怒怨恨,没有比这更君子的行为了。
如果有人因无知犯错而冒犯你,与其仗着自己的才智盛气凌人地责骂他,不如平心静气地宽恕他,帮助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样不会让你“掉范”,只会让别人觉得你更有修养,更有实力。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所以“宰相肚里能撑船”。孔子也是一直如此践行的,正如曾参所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