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至圣先师。
打开浏览器搜索孔子家族族谱,孔子的家族世系已经到了第79世。像比较出名的孔令辉、孔向东等都是孔子后人。孔氏家族延续三千多年,是现代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大家族。在这里,似乎又找到了一个力证孔子是至圣先师的论据。那就是孔子作为一个老师,其思想不论是对孔门还是其弟子们都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试问,历史上哪个老师有孔子这样的魄力和影响力,历经三千年岁月洗礼,他的谆谆教诲仍不绝于耳。
这里所讲的孔门家训,主要是指孔子及其后代对子弟进行的教导,也包括他的学生与他姓的父兄用孔子儒家思想对弟子所做的训诫。
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其思想核心主要围绕仁和礼进行。既然是教育,那必定人是可教的。所以,他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其人性论基础上。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差不多的,但其后天所表现出来的不一致主要是由于后天环境造成。
孔子有一个儿子叫伯鱼。孔子的弟子陈亢问伯鱼,你能从先生那里得到独特的东西吗?伯鱼说没有。父亲只是有过两次训诫,一次是让我读《诗》,“不学《诗》,无以言”,另一次则是让我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在这里,我觉得学礼的重要性应该大于学《诗》的 重要性。“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失理则不忠,不忠则失礼,失礼则不立。”我虽然也很看重“礼”,但我所强调的“礼”不是局限在孔子所倡导的周礼中,而是适合于当下社会生存发展的礼,在某种程度上,这个礼还可以转换成是某种形式或是仪式感。礼很重要,我所讲的礼,在目前我所接触到的世界里,是指礼仪、规范、规矩、规则意识。社会中生存,免不了与人打交道。但与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其实还是不一样的。遇到同辈或者身份地位相差无几的,那彼此之间的交往就可以随意些,但是遇到身份地位高于自己的,即使两个人在熟悉 ,也要保留相处之间最低的底线和原则。康德认为,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是尊重。但现实也是看一个人素质高低,关键看他如何对待弱者,对待弱者的态度与情感能表现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风度。但人往往是一个病态的存在,欺软怕硬是很多人共同的体态,所以,反求诸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孔子教子还有一个特点是重视循循善诱,而不是鞭笞杖击。就是说父母可以斥责子女,但不可以暴力手段教育子女。因为在那种情急之下,很可能父母情绪失去控制导致父母作出不义之事。孔子从这个角度反对父母暴力也很有说服力。
另外,孔子还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个原则如果放在当下法治中国可能会存在很大问题,引起法律责任。父母包庇子女犯罪可能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如果同样的事件发生在韩国,结果可能就会不一样。他们认为,亲亲相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毕竟我们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动物,这个年代毕竟也不是文革时期,可以六亲不认。所以,亲亲相隐至少在情感态度上是予以包容谅解的。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每个时代的思想都是那个时代生产活动的烙印。所以,我们当下在强调弘扬传统文化时,一定要注重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只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才不会被历史的洪流淹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