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作者名称:(竞芳)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几千年来,华夏儿女沿袭了这一传统节日。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思念要靠车马来传递,一封家书都足以让人等得“衣带渐宽”,思乡之情也在等待的过程中而发酵与沉淀。
从古至今,每年的这一天,人们从世界各地赶回家中团聚,一家人欢聚一堂,吃月饼、赏桂花,尝鲜果。中秋的家国情怀已经深深地植入了民族儿女的的血脉之中,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挖掘中秋节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以及带给我们的心灵启示吧。
一、中秋祈福,心为福源
中秋节源自古代的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时期的“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日之夕。”这便是古时“春祭日,秋祭月”的记载,而“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古代帝王中秋祭祀月神,后来这种风俗扩散至民间,并逐渐发展成为中秋“拜月祈福”的民俗活动。
宋朝苏轼在中秋之夜,创作了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名句,祈愿天下所有的亲人、友人、爱人,安稳长久,团圆幸福。
而《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紧闭城门不与诸葛亮对决,诸葛亮焦急万分,而自己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于是在中秋之夜“禳星拜月”,祈求自己可延续寿命。
由此可见,中秋祈福已成为古今通用,表达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表现形式。“祈福”,祈的是“福”,那么何谓“福”?
我们对“福”字进行拆解:左边一个“衣”,右边上面一“横”,下面一个“口”,再下面是“田”,什么意思呢?
一个人有衣穿,有饭吃,有田种,就是有福之人。幸福,其实就这么简单。
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自己从来就没“福”呢?没有别人有钱,没有别人有权,抑或不如别人漂亮……总觉得幸运的事都让别人碰上了,而自己有很多缺陷,觉得不满足,所以不觉得自己有多大福气。
其实,这都是因比较而产生的结论,且很多人总喜欢与比自己强的人比,却忘了还有很多不如自己的人,所有的不幸福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造的困局。
那么,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幸福首先就是知足,少欲知足,方能得福!
心大了,事就小了。只要把心打开,把念头转变,就可以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所谓“相由心生”,祈福,不在形式,而重在内心虔诚,重在拥有“福”的心态。
中秋祈福,正是让自己进入“福”的氛围,让自己的身心聚焦在一个点,与天地相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让“福”的气场包围自己,从内到外加持“福”的能量。
一个内心丰足的人,从不会为外物所扰,心量开阔,内心宁静,不执着,懂断舍,随缘而变,平和像老人,单纯似孩童,清澈似流水,悠闲如浮云……
《易经》:“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察天的变化之道,四季有规律的运行而没有差错,圣人按照天的变化之道来教化,则天下太平。
四季往复,阴阳轮转的自然秩序,对应着离别与团圆的人间秩序。中秋祈福,天上月圆之时,人们祈求地上人圆,这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天地自然的顺应与尊重。
心为福源,祈福的关键,在于转变你的内心!
二、人生无常,活在当下
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正值人生又一次低谷,不禁感慨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深以为然,从古至今,世事无常,人的悲欢转变,也许就在一瞬之间。
《水浒传》中,武松被张都监请去吃酒,中秋之夜,觥筹交错;可是到了下半夜,武松就被诬陷偷盗,押入大牢。
《周易》有曰:“易之为常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天道难测,人生无常,万事万物都在持续变化之中。
人生无常,何不珍惜当下。
曾国藩曾说:“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念。”做事之时,要专注于事情本身,不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忧虑,也不沉浸于过去的痛苦之中,亦不被时下的外界环境所牵绊,按照当下自己的意志去尽力做该做的事,就足够了。
“物来顺应”,教导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学会自我调节,切勿顽固不化,懂得适应环境,培养随遇而安的人生境界。
“未来不迎”,即学会对未来不忧。很多人贪念太多,“既得陇,复望蜀”,所以活得太累。其实未来的一切早已缘定,因缘聚了便会得,因缘散了就会失,顺其自然就好。面对未来,我们最佳的心态应是:眺望未来,心存淡定,安然以待,随缘而行。
“当时不杂”,路要一步一步走,专注于做好每一件事,不可贪多求快,否则只会满盘皆输。
“既过不念”,即学会对过去释怀。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过去,然而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对过去一笑而之,不仅是一种豁达,更是一种格局。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曾国藩“屡败屡战”的故事,众人皆知,失败再多次,都不让自己去多想,而是专注于打赢眼前的每一仗。这种态度便是:活在当下,珍惜当下!如果当下的你正经历低谷,不要难过,把眼光放长“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所有的坎坷波折都微不足道。
幸福不是去追逐最好的,而是珍惜当下拥有的。时光如金,正如孔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看似最平常最简单的,才是最珍贵的。游子归乡,一家团圆,在皎洁清澈的月光下,一家人幸福吃月饼赏桂花,这就是最好的团圆。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最该珍惜的:是沿途的风景,还有看风景的心情。
三、心有明月,千古团圆。
中秋,赏月是流传至今的一项民俗活动,但遇特殊天气,未必年年中秋都有圆月挂空。
相比月圆,更重要的是心圆。
南宋文学家辛弃疾,一生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始终没有动摇其恢复中原的信念:“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意思是:中秋节没有月亮,只能赏花,只好从容地举杯喝酒,从容地欣赏歌舞。
在专属团圆的节日里,也难免会有遗憾。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接受遗憾,从容面对。
王阳明曾说:“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放在常人那里,早就郁闷死了,但王阳明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王阳明被贬发配龙场时,跟他去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安然无恙。王阳明说:“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我却安然无恙,因为我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抑郁哀愁。”
《易经》有云:“纯正以养”,保持内心的光明,自然能安定自己,抚育万物。舍弃内心的杂念,养得一颗光明的心,无论世事悲欢离合,内心依然光明富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有明月,则超然物外,幸福自在!
心为福源,中秋祈福,关键在于你的内心。
人生无常,未来不迎,既过不念,珍惜当下。
心有明月,则超然物外,千古团圆,幸福自在!
心为福源惜当下,心有明月永团圆。
中秋佳节,平淡是真,团圆是福,祝福每一个中华儿女幸福安康!
我的个人简介:性别:身残志坚快乐的女孩,年龄:(22)文学爱好者,文艺青年!喜欢阅读心仪的书、听美妙的音乐,喜欢将自己感悟的写在文字里、将自己想象的写在文字里,用文字表达自己所想说的话,在阅读中寻找心灵的快乐,在阅读中感悟快乐的人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世界,使我的心智不断地成熟,在文字里徜徉美好的灵魂,在文字里追求自己的梦想、在文字里寻找心灵相依的默契,在自己写的文字作品欣赏风景,喜欢写一些阳光向上的作品,因为我喜欢阳光,所以我要将心中的阳光写成文字作品分享给大家;也写一些使人感觉到对生活中满满都是正能量的文字作品,我将文字视为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源泉,文字控,文艺范儿,喜爱文字、酷爱文艺、热爱文学。我要将文学与阅读融入在生命里,唯有文学与阅读,使我快乐!我喜欢用文字领悟美好的生活、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用文字美化季节和风景,用美好的诗词感悟万物、生活,用超越的思想和正力量的文字去影响、去激励自己以及每个人,大胆地尝试创新不同的题材、不同的类型作品,勇于尝试新颖的想法,追求自然的表达,润物无声。看过极多的文学这方面的书籍,也写过极多的景色和景物。热爱追求梦想的我,因为热爱追求,所以快乐!我所学到的知识都是在自学中而得来的,自学成才!我要努力地用文学与书籍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文学与书籍就是我生命的快乐源泉,唯有文学与书籍可以能改变自己的气质,也能充实自己的精神与思想,文字能抒发情感,诗歌能把情怀点燃。畅游书海,乐享文趣,期待你我同行!我的爱好:阅读、写文码字,学习时尚,热爱诗词。我创作的方式:查字典,用自己心中所感悟的,所想象的创造出很多属于自己的文字作品。我的性格;爱憎分明、明辨是非、自信、乐观、开朗、积极、努力、向上、热情,勤奋。心中充满了希望与阳光以及对人生的美好,为人处事的方式是以用心对待感情,因为内心是生命中最美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