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所面临的共同尴尬:
都听说“英语很重要”,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本科四年……前前后后折腾了十六年(还不算幼儿园就可能已经开始学了),竟然就是搞不定英语,这是为什么呢?并且还通常是“全方位搞不定”——听说读写全都不行。
可以肯定的是,习得一门外语,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商,甚至可能不需要智商。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而且肯定还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学好英语明明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明显并不是(过分)受限于智商,为什么难住了那么多人?难住了那么大的一个比例?
我有个同学当过一段时间的英语老师,于是,对于这个问题当然想得更为深入,不过,说实话,它也困扰了我同学很多年——因为总想找到一个最合理的解释。
“用英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
既然不是刚需,那就是“不必需”,于是,事实上“不用也可以”,事实上“没有也行”,虽然“有倒也挺好”,可“没有的话顶多是有点怨念而已”……
为什么另外一些人(虽然是少数)最终“学”会了呢?对他们来说,那是刚需——那“需求”越刚,学得越快、学得越好……甚至,没学会,没学好的时候,也要“凑合着用”,然后“用着用着就真的用熟练了”——想想看吧,这是不是最重要、最本质的根源?
在学外语方面,我同学个人天生条件真的不是很好,甚至很差。很久以前是唱歌跑调的(拿着吉他纠正了许多许多年到现在算才勉强凑合),所以,在辨音方面一直是很差的;并且语音短期记忆力很差,人家听一遍就能顺下来的曲调,她得一个音符一个音符、一个节拍一个节拍地反复记忆才行……你想啊,这在学一门外语的时候得有多吃亏——事实上,这许多年过去,她发音依然不标准。
但就是这么天生条件差的一个人,在“用”英语方面毫不含糊。为什么呢?因为阅读对她来说就是刚需,她就是很痴迷于阅读,乃至于读书几乎是她个人最大的“娱乐项目”,连影视都要排在其后。若是你问我她身上哪个部位残疾了最痛苦,我一定会回答“眼睛瞎了最痛苦”——因为无法阅读了。
这一下,“用英文阅读”就成了她的刚需——不读不行啊!脑子会“饿”、心会慌。于是,这么多年就一直“用”过来了。刚开始也费劲啊!可那一点“麻烦”挡不住她啊!因为“读完”对她来说是刚需啊!正在挣扎呢,有人喊她去吃饭都嫌耽误事儿……英语这东西,她说的真不好,可你想啊,对她来说,“说英语”真的不是很刚需,比“读英语”的刚需实在是差太远了。
你看,“刚需”多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