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选择

作者: 愚及 | 来源:发表于2017-05-06 21:10 被阅读0次

    这个世界是充斥着不确定性的,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条命,只能活那么一次,也就是在当人这件事上大家都是新手、菜鸟,今天不谈人生这么宏大的话题,来说一个值得每一个现代人重视的问题——职业选择,毕竟这也是大多数人要吃很多教训的地方。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可见其重要性。

    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估计大多数人会回答“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天生?后天养成?都有,都对,先天因素我们一般都束手无策,那只能从后天养成的习惯入手。“嗖”的一声,回到那些塑造我们性格的那些关键时刻,我们称之为“角色定义时刻”,看那个当下我们都在干什么,我们在做选择。决定我们是不是胖子的,是我们要不要把冰箱里剩下的冰淇淋给吃了,睡觉前要不要再来份宵夜,有没有把屁股从沙发上挪开,去外头和小伙伴们活动活动筋骨。决定我们是否害羞的,是小时候每次可以结交新朋友时,有没有鼓起勇气去说你好。是我们在每一个不起眼的选择上,对不同价值的固守和放弃,日积月累,将自己塑造成现在的自己。简言之,价值观决定选择,价值观塑造性格,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轨迹,俗称命运。

    近期我看到了很多牛人对职业选择的一些真知灼见,冲撞融合后,抑制不住胸中狂喜,乘机给写出来了。第一次公开写作,也没什么章法,就多多包涵了。

    我会从兴趣、成就感、成本、行业发展等几个几个角度分析个中利弊,然后提出应对之策。

    兴趣

    先从一直被众人呼喊的“兴趣”开始说。

    百度百科的解释: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妙。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

    也就是说职业选择要以兴趣为主导,强调偏好、使命感、自由意志。

    在世间多花些时间闲逛游荡,在这个无所事事的时期多花点时间感受,观察真实世界的的运行方式,慢慢消磨掉学校和应试教育强加给我们的枷锁,然后静静的等待。等待,突然一天仿佛受到了使命的感召,点燃你生命的全部热情,从此你以此为道。为了完成使命,你神挡杀神,佛挡杀佛,需要什么技能就学习什么技能,需要克服什么缺点就克服什么缺点,无论什么都可以改变,千方百计的把事情做成。没有路也要生生踏出一条坦途,这是理想主义者的豪言壮志。

    那么具体分析,兴趣导向的选择究竟有哪些优势:

    1)目标明确,有明确的行动的方向;

    2)价值观清晰,取舍时不易纠结,为兴趣可以牺牲很多,遇到诱惑不易动摇;

    3)使命感的加持保证了激情延续,可以忍受寂寞,使人可以长期坚持坐冷板凳,耐得住刻意练习的折磨,容易出大师。

    说完好话,来听听兴趣导向的害处:

    1)兴趣比较玄乎,不是说你想要就能要的到的,要看机缘;

    2)等待passion,使命感召唤的过程可能过于漫长,没兴趣就成了消极怠工,不思进取的借口,浪费了很多本来可以用于积累的时间和注意力,还有机会成本;

    3)即便幸运的找到了兴趣之后, 朝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也必定会遭遇各种意料之外的阻挠和困境,这时人就容易动摇,轻言放弃

    4)动摇后,又自欺的声称,现在才发现原来这不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事业,接着把时间耗散到了幻想和寻找新的兴趣点上,陷入无止境的死循环中,从来就没能将哪怕一件事情做到足够好,结果就陷入了自证预言的窘境中,“确实这不是你真的感兴趣的”

    5)原因是什么?始终没能沉下心去专注的做好一件事,获得成就感。

    成就感

    专注的做好一件事情,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出可持续的动力,这就引出第二个维度,成就导向的职业选择。

    成就导向的职业选择的逻辑是兴趣这个东西,有,那很好,没有,也不慌,因为找不到感兴趣的东西,是常态 。既然一时半会找不到自己生命中的热情所在是大概率事件,干等也不是什么上策,那就去他妈的的兴趣,做什么有前途就做哪个好了,耐着性子一点点的往前拱,把事情做到足够好,获得成就感,已持续的成就感为动力不惧挑战,勇往直前。而兴趣这个东西也是靠成就感滋养生长,没有兴趣就硬生生的把兴趣给整出来。这是强者的逻辑自己点燃自己,照耀自己。俗话就是“干一行,爱一行。”

    来来来,优势:

    1)结硬寨,打呆仗,步步为营,不浪费一点时间;

    2)理性气质明显,不易受短期情绪扰动,有很强的大局观意识:

    3)不惧挑战,迎难而上,具备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完整的把一件好事情做到足够好,可以获得很强的成就感、幸福感,亲历一次“知行合一”的过程,能够建立起对世界运行方式的正确认识,因而不会妄自尊大;

    5)粉碎了逃避和懒惰的借口,倒逼自己认真做事;

    6)自己点燃自己,照耀自己,这是强者的逻辑。

    硬币的另一面:

    1)可能真的会入错行,竹篮打水一场空,

    2)也许哪怕做好了也喜欢不起来,这就面临巨大的机会成本问题;

    3)前期异常艰难,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不成比例的努力,还要克服对目前做的事的偏见,再加上那个虚无缥缈的兴趣的诱惑,一旦心理失衡,容易崩溃。

    人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可塑的,这是人体这个复杂系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长出来的基本特性—反脆弱性。不要忘了,兴趣可能真的没你想的那么重要,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兴趣的缺位的话,那就边做好手里的事情,边花一点时间四处找找,不要荒废了大好时光。

    再来说进行选择时不可避免的两个限制条件,一是成本,二是行业前景,目的是为了避免在没有前途的道路上狂奔到底,并用经济学的锤头让你清醒一点。

    成本

    从经济学角度看成本问题

    先来了解成本的定义: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所有选项中价值最大的那一个就是成本。

    在做选择的时候,决定我们的选择的是什么呢?价值观?这个价值观的衡量标准从何而来?

    答案非常残酷,你的成本,你的选择由社会上的其他人的共同看法所决定,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根本没有自由意志的用武之地。朋克的叛逆也是因为主流社会的固守和迂腐才显得格外可贵,正义与邪恶,善良和残暴都是是相互对照,且受制于社会的总体看法。说白了,你的生命是你的,但是你的生命怎么度过,放在哪个用途上使用,是由社会上的其他人共同决定的。

    我们选择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人对这个职业的看法影响。还有你可以选择的职业范围也是相当有限的,每个时期的热门职业就那么几个,而且10年前20年前50年前100年前的职业你根本选不了。说到底选择职业是带着镣铐舞蹈,根本没有自由可言。

    当然,戴着镣铐舞蹈并不妨碍舞姿的优雅,同样可以打动人心,更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因此自弃,有限制并不妨碍我们出彩的活着,毕竟应对之道也还是有的嘛。

    行业发展

    从发展前景的维度打量一下,这些可供选择的职业。

    世界和平,没有大范围的饥荒和战争,多数人安居乐业,经济和科技的得到了长足发展,说了那么多就是想说现在是职业社会,有工作的人太多了,各行各业都挤满了人,目之所及之处都是人满为患,竞争极为激烈,并且在互联网的加持之下,行业内的信息得到了充分的交流,每个人都是踩着他人的肩膀迅速向上攀爬。在竞争不激烈,信息交流不充分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个英雄都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独特的绝招。而今,每条赛道上的人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且每个选手都拿着同样的秘籍,练着同样的上乘武功,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细微突破都跳不过互联网的法眼,然后在BT海中急速传播开来,被轻易地模仿和迭代,最终不可避免陷入了无生趣的同质化竞争。对的,跟军备竞赛是一个道理,陷入囚徒困境之中了。

    也许你会说,那么可以找一个新生行业啊,不错。但,另一个窘境是,现在新行业的窗口期越来越短了,而且门槛也越来越高。打个比方,以前的新行业就像是平地起高楼,现在的新行业是是在高楼上起高楼,没有前一个行业的积累,就跨不过高高的门槛,这是不需要菜鸟的时代。

    就算有幸进入一个新行业,根据不确定性原则,半路夭折是个大概率事件,你说慌不慌。

    稳妥起见进入成熟行业,面对的是一条难有出头之日的“坦途”,为什么叫坦途,因为所有的容易有所成就的小山头都被踏平了,在这里你不是在攀岩,而是要跟无数装备精良,体格健壮,理念先进的职业选手竞速长跑。

    一句话就是,在充分竞争,信息充分交流的行业,你的边际成本会越来越高,边际效应会越来越低,因为所有人都同你一样,一路狂奔,你的成就并不取决你的绝对实力而取决于你和竞争对手的相对距离。

    还是那句话,虽然前方困难重重,如同迷雾森林一般,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系统”和“多维竞争”

    打击了那么久,最后来个好消息,说说我们的应对之道。

    我是李笑来的忠实簇拥,非常赞赏他提出的“七年就是一辈子”和“把时间当做朋友”这两个价值观,“七年就是一辈子”是李笑来独创的人生划分法,把一个七年当做一辈子来活,下一个七年,上一个七年就同神话里的前世来生。这辈子,上辈子没活好,下辈子重来,这辈子是程序员,下辈子投胎当个作家,下下辈子成为画家也不错,这就降低了我们试错的成本,一切都可以重来嘛。

    “把时间当做朋友”提出时间游离于我们体外,本质上不受我们的控制,他只是自顾自的流逝罢了,所有有效的时间管理都是自我管理,因为你只能管好你自己。还有就是要具备长期意识,培养大尺度的时间感知能力,耐得住寂寞,与时间共舞。

    结合“七年就是一辈子”和“把时间当做朋友”他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策略——多维竞争策略。单个维度上做到顶尖极难,上面论述在充分竞争的行业时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而在信息充分交流的时代,把一件技能打磨到75到80分之间,做到行业内前20%是相对容易的。你把原本准备投资到单一技能上的资源,就是企图从80分提升到95分的那部分时间与注意力,投资到能带给你更大边际效应的另一维度的技能上,如此循环,遵循边际平衡指导自己的资源配置(资源包括注意力,时间,金钱还有情感)

    那有人会问这样会不会变成什么都会一点,却什么都不精通呢?其实不用担心,依据边际平衡,在你一味求多的过程中你不断拓展知识面,学习各种基础模型,并夯实基础的过程中原本孤立的“概念”“模型”“领域”“技能”之间会产生奇妙的联系,融会贯通。这时你会惊奇的发现原本那些投入产出比低下的领域,阻挠你的那个天花板荡然无存了,这时你再调转车头投入资源进去,获得的收益就不是当初的你能够想象的了,有个词叫“联动”,就是形容这个状态,一个领域突破,联动其他领域一起升级,复利效应开始爆发。

    有跨领域能力的人,我们称之为“通才”,能做到这种程度的人,甩那些只知道一根筋往前跑的人,不知道多少条街了,那还怕什么竞争,这对他们完全不公平嘛,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多维策略用于打造独特的系统,这和《巨人的工具》一书中斯科特·亚当斯,他是呆伯特漫画的作者,写书,画漫画,还特别高产,且自成体系的牛人,他也是采用多维竞争策略打造自己独特体系的。亚当斯总结,他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什么具体“目标”,而是为了发展一个系统。

    所谓“目标”就是要为了做好某个具体的事情,有明确的成败指向。而亚当斯说的“系统”则是一个连续变化的东西,可以说是生态,或者说是有某种偏好的技能组合。一切行动都是为了发展这个系统。围绕这个系统,需要尝试什么项目,学习什么技能都放手去做,期间并没有明确的成败指向,也不在乎一城一池的成败利钝,就像是为了某个高于自我的东西而活。

    这样的人就是时间的朋友,在时间的发酵下,系统的威力日渐显现,无人能挡也是自然。

    说了那么多了,我的对策非常明确,放弃以功利目的为导向的短期利益追逐,静下来,以静制动,不那么功利的向着一个远大的方向前行,用多维竞争的策略发展出一个连续变化的系统,以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从今天开始,做一个气度非凡的家伙吧,记得多看点书,多认识点人。

    写完了,打字特别慢,问题肯定多不胜数,欢迎挑刺,不过不要欺负我就行,哈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职业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ey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