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富而可求』,这个「富」是讲富贵,富贵可求还是不可求,以什么做标准?要以道做标准。合乎道的,这个富贵才可以求;不合乎道的就不能求,白给也不能要,这是本章最核心的精神。那什么是合乎道呢?能够帮助一切众生,没有自私自利,这是最起码的。富贵不是用来自己享受,为了自己享受就不合道,那就不可求。合乎道的,能用这个富贵利益万民、利益众生,使正法久住的,这就可以求。求的也是如理如法,没有丝毫私心,不夹杂着名闻利养的心,不夹杂着追求五欲六尘享受的心,没有贪心,只有道义的,那这种确实可以去得到。
儒家讲求「学而优则仕」,仕就是出来做官,做官可以得富贵,富就不一定,贵是肯定可以的,清官也不一定是富,但是这个职务可以帮助人民。所以你看孔子他当时也求,求个一官半职,希望能够用这样的一个机会,来推行周公之治,他确实也有成功的地方,有成功过。譬如他在鲁国最初的时候,他做过中都宰,中都邑里头的一个宰官。这个宰官是一个地方小官,可是他把当地治理得非常的好,真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和谐社会。他用这个来做实验,告诉世人,推行周公之治、圣贤之道能够实现和谐社会,这是做一个实验给你证明。那他这个官他也要求,他也会接受,但是接受不是为自己,真的就是为百姓着想,为圣贤之道能够传承、能够发扬光大来着想。
所以这里讲『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执鞭」,一般讲有两个意思,根据古注,李炳南老先生《雪公讲要》里头引用了两个古注,说明执鞭这个意思。第一个是王侯将相出门的时候,旁边有人夹道而行,拿着鞭子,这等于是一种威示。拿着鞭子,如果谁挡道,吆喝一下;谁要是耍无赖,可能鞭子就抽下去,这是执鞭之士,这是等于说家丁、保卫人员。天子、帝王出入的时候,是八人夹道,八个人在旁边,八位执鞭之士。如果是公、侯、伯、子、男这五个爵位,公是六个人夹道,侯和伯是四人夹道,子和男是两个人,这是执鞭之士,这是一层意思,就是来护送的这种人。另外一个是守门的,拿着鞭子守门的这种人。总之,这种官职都是很低贱的。夫子讲,如果合乎道的话,虽然是这样低贱的官位,我也要去接受,我也要去好好做。为什么?这能够帮助推行周公之治。圣贤之道,不管你处在什么样的岗位上,你都能落实。你能落实了,正己化人,你就能够有教化大众的影响力。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这个富贵不合乎道的,就不可以去求。这里面譬如说非要用损人利己的手段,才能得富贵,这就不能做了。譬如说做生意,一定要偷蒙拐骗,才能够赚到钱,这个绝对不要,不可求,不符合道。想当官,如果是为自己,那就不能去当,这叫不义。夫子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夫子将富贵看成是浮云一样,如果是不义的富贵,绝对不要。你看看夫子,他做到大司寇,这个官位能够帮他实现他的理想,但是当鲁国的国君和季孙大夫都不能够配合,沉迷于女色享受里头,夫子就离开。他对这个官位一点不留恋,真正是把富贵看成浮云一样,他所求的是道。那个时候富贵就不可求了,不能要了,他就「从吾所好」,所好就是他喜好,他喜好什么?喜好推行道,所以他就离开,离开鲁国周游列国,看看哪个国家能够用他。从这里可见他不是求富贵,而是求行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