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8月26日,李鸿章与清朝驻英公使龚照瑗通电报,商议为北洋水师增购军舰事宜,想要挽回中日海战的劣势。1894年6月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兵赴朝协助镇压东学党起义。当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兵1500人至朝鲜牙山登陆后,日本以保护侨民为由乘机出兵朝鲜1万余人。只要不是瞎子,明眼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当时中方只有一艘军舰,而日方有七艘,数量上的差距让李鸿章非常焦急。由于北洋水师现有的军舰长期滞留缺少维护,李鸿章发展清朝海军的主要想法就是购置新武器。但在购买过程中,李鸿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最终,这些巨额军舰订单无一落单,花出去的钱打了水漂,李鸿章也没能拯救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败局。
早在1879年,海关税务总司赫德为清廷订制了六艘“蚊子船”,这是清政府采购的第一批近代化军舰,但这些船舰炮重船轻,无论是机动性能还是作战能力都大打折扣,所以李鸿章认为赫德有意为之,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好。
尽管这次赫德联系了造船厂,拿到了比较低的报价,李鸿章并没有理睬赫德的意见,而是另找购买渠道。之后造船厂致电李鸿章表示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双方可以不经赫德之手直接交易,但李鸿章还是觉得有猫腻。
拒绝了赫德之后,李鸿章便命亲信龚照瑗去英国购船。龚照瑗是李鸿章的同乡,曾协助李鸿章剿灭太平天国。其实,龚照瑗去的还是赫德前面联系的船厂,但他给到李鸿章的报价却足足比赫德高出3万2千英镑,而且不含税,不含运费,没有保险。
李鸿章囊中羞涩,只想着物美价廉,便询问有无其他,并没有发现其中的不妥。龚照瑗回复,这已经是报出的底价了,其他的更贵。见李鸿章犹豫不决,龚照瑗复电表示找到另一款猎雷舰,时速快,但价格相同。
电报一来一回时间过去了一个月,丰岛海战爆发,北洋水师一艘舰艇沉没,一艘被俘,伤亡1100人,日本海军无战舰损失,无士兵伤亡。李鸿章顾不得再多考虑,按龚照瑗的报价打款,委托他订购四艘。
款项拨付后,李鸿章才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关键性问题,于是追问龚照瑗,订的船有无护甲?有几门大炮?何时交付?而龚照瑗在回复的电报中,不仅没有说明交付时间,反而告诉他一个晴天霹雳:英国政府对中日战争保持中立,中日订购军舰全数禁运。
英国实施禁运后,李鸿章被迫转向南美国家购买舰船。如果说他全权委托龚照瑗,是出自对下属的信任,那么接下来可以用病急乱投医来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先后有时任北洋教官的德国人福来舍、英国商人克锡向李鸿章表明有渠道买到军舰。
此时,李鸿章匆匆接洽,他向智利订下两艘英产猎雷舰,价格又比之前高出2万,但智利最后单方面毁约,转手将舰船卖给日本。至此,李鸿章购买的军舰,无一顺利交付。直到甲午海战战败,也没有一艘新的军舰来到中国。清政府终于放弃了扩充海军的计划。
当时李鸿章如果与英国船厂直接联系,就会发现该厂只有一款包含保险标价2.8万英镑的猎雷舰,而且根本没有速度更快的新款。另外,龚照瑗身为外交大臣,不可能对英国禁运一无所知,若他业务能力极差,怎么可能担任驻英公使这一要职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为中饱私囊吃了回扣。
英国借口中立,实则暗中支持日本,防止清政府海军的扩大。丰岛海战,李鸿章故意租用英籍商船运送清兵,日本毫不顾忌地一举将其击沉,事后日本外相陆奥宗义贿赂了路透社等多家媒体,在国际舆论上辩护此事,英国经过海事审判后,决定不对日本出兵。英国态度如此,智利的毁约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如果李鸿章订购的舰船能够顺利到货,是否可以改变甲午战争的结局呢?
个人认为可能性很小。清政府平日不维护武器装备,不提升自己造船厂的技术力量,战时只想着临时采购的思想不符合现代海军的发展思维。李鸿章这次购舰目标锁定在价格低、供货快的舰艇上,与之前花费近40万英镑购买镇远、定远二舰的考虑完全不一样。
而且,慈禧、光绪、翁同龢等人认为海军建立已完成,再过多的投入就是浪费,所以毫无扩充军备之必要。加上采购官员利用李鸿章的信任,行贪污之举,即使舰船交付,也不过是些轻量级的猎雷舰,与大吨位的战列舰不具有可比性,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英国人琅威理在任职北洋水师时治军严明,风纪严肃,但在与李鸿章发生矛盾离开后,接任的清廷将领无人领会其训练理念和战术思想,而且北洋舰队训练日益松弛,军纪日渐松散。北洋水师的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所以说,不论是军备建设还是制度建设,清政府都缺乏内部改革的源动力,它就像一只陀螺,不鞭笞不旋转,一味地依靠惯性面对不断变化的新问题新局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