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明朝中叶的学者,年代是1472-1529,比朱熹晚了大概300多年。他是明朝最杰出的哲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圣人”。
因为朱熹在《大学》里面讲“格物致知”的时候,要求不能只看表面,还要看里面,所以王阳明每天早上起来就“格”竹子,研究竹子里面的结构。结果,三四天就感冒生病了。他就想,“格”一个竹子都生病,叫我“格”万物,那我还有命吗?
据说他五岁还不会讲话,一开口讲话就一鸣惊人。十岁左右,就会问老师:“什么是第一等事?”
老师教小孩子,一定说是读书、考科举、中状元是第一等事嘛。王阳明就跟老师说:“我认为不对。”老师吓一大跳,说:“那你说说看,什么是第一等事?”王阳明说:“读书成圣人,才是第一等事。”
21岁接触朱熹理学,得知要成为圣贤需要“格物穷理。”于是便决心通过竹子探究真理,在院子一棵翠竹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竹子,希望参透竹子的变化玄机,掌握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过了七天七夜,也未反格清竹子反而把自己给格出了病。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28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1506年,戴铣、薄彦徽等人上书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结果反被打入死牢。
王阳明洋洋洒洒写一篇文章,痛斥刘瑾为“权奸”。刘瑾一看,怒从心起,直接廷杖四十,贬去贵州龙场驿当一名没品级的驿丞。
贵州龙场驿,那可真叫一个荒凉,荆棘丛生、人烟稀少,王阳明只好栖居山洞,亲手种粮种菜。
《阳明先生年谱》中,记录当时的情形为:“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从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
他凿了一副石椁,日夜端坐其中,自誓:“吾惟俟命而巳!”
1508年的一天深夜,他悟透了!王阳明从山洞狂奔而出,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王阳明就此开启“心即理”的心学命题,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这门学问,后成为无数豪杰的指明灯,也使王阳明之名超越所有帝王,与孔孟朱并列,而永垂不朽。
人的一生,归根到底,所遇到的一切事情都是心的斗争,战胜内心,才能战胜自己。
在我们这个忙碌的时代,人更容易焦虑。一焦虑了就容易用错办法,而王阳明的《传习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