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老子的身世到底如何?老子与孔子
- 中国书画院院士、著名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解析孔子“民本”
- 北大教授杨秀和:“精英底色”让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割舍不断
- 著名书法家杨秀和:笔墨纸砚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
- 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解析孔子的“刑罚”观——仁者必然爱人,礼
- 中国书画院院士、畅春斋主杨秀和:自古以来,书法这门艺术,以文字为
- 畅春斋主杨秀和解析书法创作的心态问题:真正的书法大家之所以能写出
- 当代书法家杨秀和老师解析书法的艺术魅力:国画讲“墨分五色”,浓淡
- 著名书法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解析《论语》:这是一个传奇而又富有哲理
- 著名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讲国学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著名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老子的身世到底如何?老子与孔子谁的影响更大一些?
从秦始皇派遣徐福前往瀛洲求取长生不老的仙药,到当代的仙侠古装剧层出不穷。古往今来,"成仙"都是凡人们一个重要的追求。
而诸如老子这种留下无数传说的"大佬",人们自然也会忍不住畅享他位列仙班的模样。不过也有人会好奇,一个凡人真的可以成为仙人吗?其实这种成仙还是做人的冲突并不是无法调和的矛盾,以老子为例,他其实既能位列仙班,也能隐居成为圣人。
首先,从凡人的一面认识老子。不同于一些无从考证的神话,老子确有其人,《史记》载他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他其实姓李,名耳,字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而他为官时的职务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就类似今天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
虽然我们无从考证老子的出身,但从他得以学习,并成为藏室之史一事上还是可以推断他的家境至少在早期是不算差的。而藏室之史的工作,让他能够接触到大量一般人无法接触的书籍。这对老子积累起丰富的学识,成为一派学问的创始人打下了基础。
不过也许是专于学识的人多少都有些不在意经营人际关系,老子在做藏室之史时与朝中权贵的关系并不算好,为官的几十年间他因为被排挤而起起伏伏。周敬王四年(前516),老子终于受够了纷扰的朝廷,回到自己的家乡。
然而老子虽然有心归故里,但并未将自己从此就圈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他开始云游,并在周敬王三十五年(前485)前后达到函谷关一带。老子的到来让驻守函谷关的官员喜出望外,遂希望老子就此驻留在关内。可"世界那么大",老子觉得还没看够,所以还是在不久后就提出辞别。
官员对老子的辞别心有不甘,但又没办法真把人家扣押在这,便提出老子要走可以,但得留下一部著作。而这部著作,据说便是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不过在函谷关一别之后,人们对于老子的行踪更加难以知晓。他成为了一位活在人们视线之外的隐者,至辞世都再未给人们什么窥视他生活的机会。就连司马迁在《史记》之中也只能推测老子死时已有一百六十多岁或两百多岁。
而老子留下的《道德经》,虽全文不长,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尽皆知。而正是因为老子留下了体现自己思想的作品和故事,他后来才有了"成仙"的机会。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在《道德经》中留下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的观点,是迄今可考的最早的道教学说的基础。
而内容神秘的《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在之后的《庄子》、《史记》、《抱朴子》等著作之中也被描述为一位样貌奇特、年纪甚大的圣人。再加上老子与众人不同的避世观念,使他身上的神秘色彩更加浓厚。
除了老子自己的特点,当时社会的氛围也对老子形象的转变起到了作用。春秋时代起方士、术士增多,老子和他的著作越来越多地受到这些炼药求长生的人的追捧和崇拜。于是随着这种对老子的追捧的蔓延,战国时期在方士群体之中以老子及其思想为尊的观念就基本成为定式,老子由人向神的转变就此萌芽。
待到两汉时期,由于统治的需要,对于政治宗教化的倾向成为了老子变成神仙的政治推手。而东汉时术士也从"术士"向"道士"转变,给了诸如"老子化胡"等说法存在的土壤。因而在多方作用下,老子在汉代人心中就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人",而是"完美"的理想象征。
等历史的齿轮拨动到唐代,自称是老子后裔的李唐皇室将老子的地位推到了高峰。而《真灵位业图》的出现,是老子成为太上玄元皇帝兼三清化身的标志。从唐以后,老子正式被确定为道教至高无上的神,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太上老君",一位神仙。
从一位春秋时期的官员、学者到一名不羁的隐士,再到后来的逐渐神化,并最终在后人的意识和思想中成为一位神仙。从不同的角度和时间段去看,老子着实是个既做过隐士也飞升成仙的传奇人物。且于后人而言,"老子"已成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是道教和许多其他思想的源流。人们好奇老子,最根本的还是好奇他在中华文化之中的价值。
《道德经》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寻其根。章章玄妙,字字珠玑。着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称之为《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则称之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开篇讲“道”。“道”是老子理论体系的核心,他认为“道”先于世界万物存在并且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说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一个浑然一体的物质存在。在老子看来,“道”是一个神秘的、不可感知的精神性实体,并且由“道”可以生出万物世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说由“道”化生出元气,由元气产生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和合而产生天地万物。
以“道”为基础,老子认为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之中,并在这运动变化之中产生出一系列相互矛盾的范畴,如有无;祸福;善恶等。每一矛盾范畴的两个对立面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就是说,当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时候,也就知道了丑的含义了。在承认矛盾双方互为存在条件的前提下,老子还认为对立面双方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无不向其反方面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除了将“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外,还将“道”作为是万物的归宿。万物从“道”而生,最后又复归于“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覆命。”
老子主张无为的政治,反对有为的政治,大力推崇以德化民,他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国家的政治是宽容的,它的人民就是淳厚的;国家的政治是严峻的,它的人民就是狡诈的。“是以对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对于人治和严刑酷法,他抱着否定的态度。
老子的心目中理想社会的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甚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对人们理想生活乐园的最早描绘,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使人人向善的修炼环境,又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生存环境。
老子否定人的知识来自于感觉经验。他认为,体验和认知“道”,完全不需感性认识,只需要“虚静”、“玄鉴”的认识方法,即可达到“闻道”的目的。“虚静”、“玄鉴”即要求人们内心虚静,不存任何杂念,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就能达到心灵虚静的状态。这个理论已成为指导道家修炼的主要方式之一。
老子“道”的学说,是一个囊括寰宇的能够指导和规范全人类社会实践的完美的体系。“道”无结构无组合,他以差异、递归、德育产生出万物。“道”是真正的纯粹的科学,他的行为科学也完全依存于关于道的理论,因而他是中华古国提出行为与思想完美结合的先驱。老子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他的学说在中国政治、军事、宗教、哲学、医学、养生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学说,到后来基本上发展为两个方向:一是庄子将老子的世界观发展成“无为而治”的理想架构;另一就是将“道”解释为现实社会的“规律”,以“道”为礼法的思想依据,形成了“法家”学派。
老子是春秋后期著名的哲学家。据《史记》记载,他出生在楚国苦县厉乡。出生时,相貌就与众不同,前额宽阔,耳垂厚大。他父亲就给他取名李耳,字聃。
早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传播西方之前,就有不少学者研究过老子,老子的《道德经》早已被翻译为外文书籍,英文译本有40余种。在西方除了《圣经》,没有比这更受重视的书籍了。
《道德经》的核心内容就是“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形成和发展,都由“道”转化和生成,它像天地一样永不停息的运动,它的规律就是自然的规律。并把它描述的深不可测,“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显然老子对道的描述带有唯心主义倾向。
“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反者道之功”,即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面及相互转化。如“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他看到盛壮之后,必须走向衰亡,所以他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意思是人为让事物强大,这不符合道的规律,因为这加剧了事物的衰亡。相反,水是最柔软的,但却无坚不摧。
对于个人来说,老子劝人以朴素、自然生活,应避免暴力、贪财谋权。他认为:人不应该改变这个世界,而应该尊重世界。老子的思想后来被封建统治者称为“人君南面之术”,这是因为他讲过“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后来孔子提出了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如果不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孔子的儒家学说变为统治思想;如果不是历代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极力推崇孔子的话,老子极有可能会成为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人。
孔子属于“仁”的典型代表,老子则是“智慧”的代表。儒道两家最大的差异是: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自然与直觉,喜欢抗拒物外,似乎总站在高处,因而更具有吸引力。
你们喜欢儒雅儒家思想,还是深奥的道家思想呢?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和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会员。
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书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曾在《中华志愿者》、《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杂志发表作品,2021年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杨秀和是当代著名书法名家、画家,他的书法作品每年的成交额都会超过1000万元以上,如果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来说,杨秀和写下八个字的四尺整张书法,价格一般都在3万元左右。
2018年春,杨秀和经写了八个字“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在保利拍卖行上拍卖,规格是四尺整张,估价是15000元,最终成拍价格是8万元。一般情况下,杨秀和每平尺书法润格在3000元左右,但个别精品每平尺润格可能达到1万元以上。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笔墨横姿、笔力劲挺、笔力险劲、笔酣墨饱;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春蚓秋蛇、笔精墨妙、笔走龙蛇、笔扫千军;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笔老墨秀、一字见心、丁真楷草、丁真永草;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下笔风雷、大气磅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气韵生动、气韵流畅、风格秀媚、风姿多变;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凤泊鸾漂、凤舞龙飞、凤翥鸾回、平和畅达……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如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又归于虚旷,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中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中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中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铁书银钩,冠绝古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