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晚上,天已漆漆黑。下班路上戴着耳机一边听舒明月老师的写作课音频,一边看老师发的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图。
突然,太阳穴一痛,是被什么撞了一下,我歪过身,发现是一株腊梅。头都撞晕了,居然用孔乙己“偷书不算偷”的口气安慰自己——被梅树撞,也算雅撞了!
害我撞树的罪魁祸首明月老师的写作课,是什么魅力让我走路听、睡觉听、吃饭听、洗碗听呢?
答案就是:这个课程让我知道如何读好书、如何读世界、如何读自己。
一、读好书
用一句话总结“读好书”——知道读哪些书,怎么读。
现当代,明月老师提及或评价过的作家包括:张爱玲、汪曾祺、简嫃、琦君、金庸、大咕咕咕鸡、阿城。白话文作品有《三言二拍》、《老残游记》等,四大名著自不必说,有专门的作业要求我们改写四大名著片段的。老师也建议读古文,可以从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四册开始。
同时,如果你对哪个领域有兴趣有积累,可以多读这方面的书并定期写作输出。专业的领域加上文学的底子,很快就能见成果。
老师的课程,改变了我的读书习惯。以前看小说,主要是看剧情,比如看《我的前半生》里子君最后和谁在一起了,看黄蓉怎么修理欧阳锋,看女主穿越了怎么想方设法掩饰自己身份…… 用老师的话说,我这是“粗糙阅读”。
如今我依然看小说,看着看着不由要分析一下文字的美。
看到“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这两个词,不由留了心:
以前我只会用“逢凶化吉”,但“遇难成祥”放它后面,对仗多工整!音韵多优美!我都疑心古语中“吉”应是仄声来对应“祥”的平声了。几个字的口型和意思甚至都匹配,发“凶”时表情必定严肃,而“吉”“祥”呢,你不用笑着的口型说得出来吗?
再比如,看闲听落花的《锦桐》:
宁远低头看着比他矮了足足一头的李桐,看着她头顶柔黑的发丝,和随手绾起的发髻上散出来的缕缕发丝,突然不想说那些事,那些与这夜、这月、这风、这花,这缕缕温柔香气无关的闲事。
这句里,“这夜、这月、这风、这花”里的三个顿号以及“这”的不断重复,正微妙体现了男主宁远对女主的情愫日浓、柔肠百结,女主呢,茫然不自知。
看本段时我正在吃早饭,一边体味这文字的美,一边往嘴里塞着面包,满足感从心里、胃里溢出来,包裹了全身。(写到这里,发觉自己饿了。哈!)
甚至,现在看小说会尝试去修改原文以提升语感:
“李小暖急忙滚下床,从脚榻上爬起来,一迭连声地叫着竹青,奔进了净房。”
——闲听落花《花开春暖》(又是闲听落花,我是闲的脑残粉!)
这一段写人物落荒而逃,读的时候,感觉句子节奏稍显慢,想起课程里学的音韵及用“的”字调节语感,我尝试修改了一下:
李小暖急急滚下床,从脚榻上爬起,一迭连声叫着竹青,奔进净房。
这里用“急急”替换了“急忙”——相比“忙”字,“急”字发起来快且短;把“来”、“地”、“了”等几个助词去掉加快行文节奏,以表现人物的行为特点。
这些改变,都发生在听舒明月老师的写作课之后。
除了在读书方面的变化,我还学到如何去读这个世界。
二、读世界
听了老师的课,也为了完成作业,我比以前更仔细地观察世界,观察这个世界的人。
某次老师讲画面感,讲到“飘茵堕溷(音同“混,第四声)”这个词,我正经过小区的一棵树,看到树叶子落了大半,草坪上撒了薄薄一层黄叶,正应了“飘茵”的景,忍不住举起手机拍了张照片。 此朴树非彼“朴树”走过去又拐了一个弯后,我心想,这是棵什么树?发了一会儿呆,转身往回走到树前,又用“行色”APP拍了张照片,查到树名叫朴树。一直不知道“朴树”真的是一种树,以为“朴树”就是个歌星的名字,虽然他的名字是我爱听的。
还有那棵撞了我的梅树。昨天经过的时候,细细看了一眼,果然有一个似胳膊肘外拐的梅枝,罪魁祸首就是它了。日日上班从这株梅树经过,经过了几百上千次了吧,感谢舒明月老师,让我除了偷它的花外还去留心它的型。
这个世界,还藏着多少我不知道的树不知道的花不知道的美啊!
更不用说人了。
听老师的课,知道明月老师是睿智犀利的,也是果断干脆的。老师曾布置一个作业,让我们去采集平时的对话,观察身边人们说话的特点。我细听老师的上课语音,发现她正经讲课之余偶尔会冒出来一两句“不正经”的话:
“看山呗,完全没什么搞头”。
白狗身上还是白嘛,这算个屁啊!(老师当时在讲“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几句。)
我向来不看好实验小说实验诗之类的,这都是鬼扯!
因了这种“没搞头”、“算个屁”、“鬼扯”的活泼语言,让我除了喜欢明月老师的课以外,也去喜欢她这个人。
老师还是个吸猫粉。她的微信头像就抱着一只猫。上课的时候,有一次听到猫叫,还有一次,老师一开头就说她的猫咪“今天有点躁动不安,有可能会嗷嗷叫”,嗷嗷叫的不是狗吗?老师养的莫非是只“犬猫”? 明月老师的微信头像 有一次跟明月老师闲聊,我说她的猫是披着猫皮的虎,老师说猫的毛小时候浅,后来才变深,还发给我一张她和猫小时候的照片。 披着猫皮的虎成虎之前这样活泼有趣的明月老师,不爱你都很难啊!
老师是作家,是文学评论家,是写作老师,是吸猫粉,是尽力照顾生病家人的普通人——这是我在写作课上学会的对一个人的观察。
除了观察老师,观察他人,我也在观察自己。
三、读自己
“时钟与罗盘”的公众号写主李翔说过一句话:他学每个技能比如PPT,每个小技巧都要练习十遍。我也问自己,如果每个写作作业都要做十遍的话,我要写些什么?
我们有个作业是仿写汪曾祺的一段话,用“他喜欢……他欢喜……”的句式。 课程作业为了能将这个作业写十遍,我像网拉鱼一样把我这个人兜了很多遍——我究竟喜欢什么呢?
我知道我喜欢的,但也有很多我喜欢但我不知道的。这就逼得我不断去观察、留心自己。这样的观察让我有了新发现。
比如我发现自己喜欢早餐时刻。我喜欢听各种机器劳动的声音而我端坐如山连根手指也不想动:闹钟音乐响起——鸡蛋熟了;豆浆机叮叮两声,豆浆好了;还有洗衣机哗哗地响……
我喜欢早餐丰富的颜色——蒸鸡蛋的黄,桌垫的蓝,橙子的橘色,豆浆的乳白,……
我喜欢一边一边吃饭一边看小说;哪怕一天的繁重工作等着,并不妨碍我悠闲地吃个早餐。
……
除了喜欢某些特定的场景,我还去观察自己喜欢及不喜欢的人,思考为什么喜欢和这个人在一起,为什么不喜欢和那个人在一起。这样的观察,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结语
听明月老师的课,一方面自卑自己读得太少写得太烂观察不够体验不深,另一方面,却对对自己有无比的信心,仿佛写作的诗和远方就在前面拐角处等着我,紧跑几步伸出手去就能牵到它的衣襟。
舒明月老师在她《大师们的写作课》序言2中写到:
这世上有“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的苏东坡,有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也有从来提笔就犯难、挠破头皮多少回的芸芸大众,我们斗胆猜想一下,其中相隔的大概也不会是吓死人的天堑吧?”
老师的课,是在这下笔如有神和提笔就犯难之间架了一座桥梁。
而我的自信,来源于这座桥。作为芸芸大众的一员,如今我走在桥上,看山,看水,看众生,看自己。
网友评论
我的微信号:88251468,加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