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乃是民族文化之根源,三千年文化、文字史,其中有一半是文言。初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是必学课程,中高考必考内容。文言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一环。最近反复研习了肖培东老师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很有所得:文言文教学还可以这样教。肖老师把文言文上的 有“言”有“文”有“情”有“蕴”,将“文言、文章、文化”巧妙有机的融合一体,正体现了肖老师所说的:深深地悟,浅浅地教。
一、巧妙地寓文言知识于文言阅读中。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文言山水散文,言美文幽,很适合阅读教学。传统的文言教学,老师一般都喜欢把文言知识从文中挑选出来,单独讲解。但是肖老师的课很巧妙地把枯燥无味的文言知识,融合于阅读中:以肖老师课例中的两个小片段为例。
“定语后置”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一句。先研读“凡是”
师问:这里的“凡是”和现在意义相同吗?
生7:不同,是两个词。
师:“凡”和“是”,读的时候要隔开,“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你觉得这是个什么句子?你来说。
(生8答不上来)
师:《劝学》都已经学过来,是吧?······老师给大家读一句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什么句子啊?
生:定语后置句。
师:哦,定语后置句。那你再翻译一下“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生8:这个州有异态的山水,哦,我懂了,也是定语后置句。
师:山水有异态者,有异态的山水,它的标志是“者”这也是一个定语后置句。
师:接下来一起读出这个句子的句式特点,“以为凡”,预备起。
“顶真修辞格”教学
师:大家发现了吗?柳宗元在第一段里面的句子很有特点,老师给大家读读看,“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你觉得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吗?发现了吗?
生:·······
师:这其实是修辞格里的顶真格,说明他的生活在这个地方很机械的,很麻木的,好,一起来把这段话读一读,好吧?
肖老师总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轻描淡写地把重要的文言知识给同学们挑出来。阅读状态下的文言知识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运用文言知识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肖老师这种阅读中解决文言知识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
二、巧妙寓思想、情感于语言品读过程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肖老师的教学活动都指向一个目标: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他的教学中每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都是围绕语言教育展开。在《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过程中,肖老师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寓思想、情感于生动的语言品读过程中。
1、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
师:这句的力量也正体现在动词上,大家圈出动词。我建议你把前面登山过程三个字三个字地再读一下。
生19: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很坚定,有气势)
师:······我还没做提示,你都已经明白了。原来这里的动词一定要读出他的登山的坚忍不拔。“斫”是什么意思?哦,砍伐的意思,这个女同学已经能够读出这样的感受了。来,全班同学,我们读好这几句,读出他眷恋西山登西山的艰辛与一路的向往和坚持,读的急促点。
2、“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肖老师让学生比较这两句话,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前一句读出了一种无聊、机械、麻木、颓废。
师:这样,我们就对比出来了,“游于是乎始”那么,这种西山之游,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柳宗元?
生36:陶醉于西山的美景
生37:找到了心灵慰藉的柳宗元。
生38:豁然开朗。
师:豁然开朗,这个“豁然”用的太好了。长久无法排遣的郁闷,突然在西山似乎找到了一个释放的空间。
在言语的诵读品析中,潜移默化的让同学们理解了作者柳宗元的思想、情感等内在的东西。这些理解都是不是肖老师告诉学生的,而是肖老师带着学生,紧紧抓住语言这个“基本元素”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从文本语言中,通过学生的一系列活动实现的。
三、由浅入深,挖掘文本内核。
反复咂摸肖老师这节文言教学过程,标题是文章之窗口,肖老师一开始从标题入手,,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内容,他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是:题目能不能改成“西山宴游记”,通过引导学生品味理解语言文本,学生意识到文章不光是写西山游,意识到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写了柳宗元的两种游。
肖老师设置的第二问题是:与其说柳宗元在游西山,不如说柳宗元__西山?
师:在这个句子里,请填上一个表示情感态度的动词,来表达你对柳宗元游西山的理解。慢慢看文章最后一段,想一想。
(学生们静静的看书)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肖老师让学生起来填词,学生依次说出“赞、醉、恋、望、梦、合”,并且肖老师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到原话,并说出选择这个字的理由。牵着学生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这些词语的出现都是在对语言文字细细体会的基础上获得的。
肖老师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是:对比两种游的“游—醉—知—归”,引导学生从表层逐渐走进文章的深层,学生逐步体味到柳宗元的情感变化,由之前的颓废到后面的精神振作,陶醉于西山的美景,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肖老师设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柳宗元能归西山吗?这个问题使得学生对文化的体味进一步走入深处。师生在共同讨论中意识到:山水之美柳宗元生命中只是一种安慰,可以暂得解脱,却不能够成为他永远的归宿。
无论是文言知识,思想情感还是文章内核,都是通过一系列学生活动实现的,不止是教师的讲解与灌输。学生在肖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讨论、填词、体味,最后获得了丰富的体验与感受。并且这些飘忽的情感、文化在肖老师的课堂上是如此真实可感!
@
网友评论